美术欣赏课怎么上——和陈勇老师对话

分类: 教育随笔 |
“千课万人”活动上,陈勇老师执教《千里江山图》卷一课,还没有上完的时候,他的师傅、著名浙江省特级教师章献明信息发来:“陈勇怎么回事?”我回复“你说怎么办?吃饭时讨论,”章特回复“没法说”,我回复“你是导师啊,你就教学现状发表意见。”章特回复“有点麻烦,兰老师讲得对!”
http://s5/mw690/003m01Uszy7gpsUM4ra64&690
陈勇老师给我的信息“李老师,晚点我电话你吧!今天上砸了呀。”
12月3日晚,中央三套节目《国家宝藏》首播,我看着第一集,李晨演绎的《千里江山图》卷,马上给陈勇信息,问他看否?请他看看此节目的艺术处理对其上课有何帮助?我的意见:
今天,这是首播。故宫博物院在如此网络传播环境下,对作品的分析。像这个视频,其实在普通学生当中他也有时候不一定都能看,因为功课忙的缘故。但是,这个视频他会广泛传播,在这个视觉图像信息化时代,我们获取资源这么丰富的情况下,美术教师怎样去上课?也就是说,可能就不能老师去单一的教,要真上课能不能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究。现在就要琢磨琢磨这个教学,我们从哪个视角去进行教学,这个东西一定要动脑筋。我昨天和冷莹老师也在讨论、考虑你未来上全国的课怎么上,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陈勇回复:“这个片子的解析过程很好,理解了画的过程,之前很多资料都没有那么细致。”
我说:“是的,所以要思考美术教师日后究竟怎样讲。”
陈勇说:“我很想得到你的细评,课堂上有地方出现了危机,自己没有调整,所以就坏了,上之前就隐约有这种感觉了。之前试教了没有出现问题,孩子们很深刻地谈论自己关注的话题。”
两天后,我又发“极简艺术史——5分钟看完历代青绿山水画”资源给陈勇老师。我说:“大家都在传播,我们怎么教呢?我是说,现在如此多资源了,美术教师要如何教呢?”
陈勇老师回复“还是要我去找一个适合孩子看,能让他们接受的点来进行。”
我的回复:“赵佶要的是‘大宋江山’,美术课是否用该引领学生爱自己的‘千里江山’呢?这是否用该是教学要传递的最高境界呢!?”“教学怎样由学生的生活经验串联呢?”
陈勇老师回复:“感受到这个点?我之前备课考虑过这个问题。原本从线条入手,到皴法、再到千里江山的气势,画中两种皴法正好表现了山势雄伟和开阔,也是北方和南方山的区别之处。”
李:“知识技能为解决问题服务可真难啊!”
“你说的线条、皴法都没错,但离孩子的心态远了。你被作品感动,但他们无动于衷,这就是难点。”
陈勇回复“是的。李老师,你给我提个醒,看看可以怎么找个口子进去。”
李:“不能向孩子们灌‘江山如此多娇’,而要引导他们由作品感悟出来。欣赏教学太难了。要回到江山之雄浑壮阔、大气。”
陈:“我想着作品得改变以山水画为核心的知识欣赏,而是感悟雄伟壮观的气势,以一个主题来解读作品!可否?”
李:“需要避免一些学科知识对核心问题的干扰,但又要有学科知识解读作品,这就是一对矛盾。”
陈:“这就是你经常说的不教美术知识,是吗?”
李:“不教的是在美术表现方法时,成人的东西最好不教,而以生活化的感悟理解学科的东西。”
“而欣赏的时候,也需要基于孩子们的感觉来进入。感觉的时候,实际上普通人是看不到学科的东西,例如,你那天上课时让孩子们看的作品中的线条表现等,我们这些学美术的人看到会激动,而小孩子却是麻木的,他们看不明白。普通老百姓在美术欣赏的时候,也看不出作品中蕴含的美术学科的要素、形式感等。”
陈:“我上课时却蜻蜓点水了。”
“因此,欣赏的时候,可否先引导学生们的自我感觉,然后再渗透学科的东西呢?”
陈:“对,对!”“知道了!我重新再设计教学,再去试教!”
李:“这件作品现在的热度已经超过了《清明上河图》,这两件作品你都在上课,就要考虑本作品的视角由哪里进入。”
陈:“是的!这次教学忽视了孩子的生活经验!”
李:“《清明上河图》的特点是‘风俗画’,其本质决定了画面中是有情节的,而《千里江山图》却没有,学生不可能从情节的缺位上被作品吸引。你之前的《清明上河图》教学时,作品中间那个人的分析是有趣味的环节,现在没了,我们就要考虑此作品如何打动学生。”
陈:“所以,得在其他地方找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常人不容易发现的。”
李:“我们想让学生知道的东西,需要依靠他们原来生活经验的帮助,使接受的时候更容易些。教师必须想学生,这个课才能深入。”
陈:“是的,这点我现在会一直考虑,谢谢李老师的对比、提点!”
李:“例如,没有上课前,有多少学生知道《千里江山图》这件作品,是怎么知道的?知道了后自己有什么感觉?教师要从这个点分析学生的情况,教学也可以由此进入。”
陈:“唤起学生原来已有的东西或记忆。”
“又如,如果某学生知道在故宫排队几个小时后才走到作品边,只能看几分钟。问学生,假如是你,你觉得花费几个小时看几分钟值得吗?这是问题导向。紧跟着问,你看到的作品究竟有什么好?为何人们都去排队?
陈:“对,这样更直接指向核心和主题。”
再一个问题紧跟着:由于作品太有名,排队也太久,现在故宫已经推出高清图欣赏的APP,还有详尽的解析,同学们,现在这样方便了,大家谁还想去排几个小时队看原作?假如现场看原作了,究竟看什么?这样,引出一个局部,大家展开欣赏和讨论,问题导向继续,是否要有这样的类似的路径带学生们参与。”
陈:“这样就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欣赏,把学生带进了画中,谢谢李老师!”
李:“现在既然手机上都能够看作品了,为何还要去故宫看呢?”
陈:“是的,这个问题很直接、很点题。”
上述的谈话仅仅是微信上的对话,还没有比较彻底进行讨论。现在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在视觉图像信息化时代,资源特别丰富的情况下,美术教师绝对不能灌知识类的欣赏教学,必须回到学生的生活思考问题、思考教学设计、思考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探究。
2.具体的教学设计是否还需要单元化课程架构,一节40分钟的教学里,可否就探究《千里江山图》中的一个问题,展开深入学习。不能再像当下和以前的美术欣赏教学那样,一节课内容膨胀的灌输。
3.实施教学的时候可否也省略背景信息,因为,现在网络上都有,没有必要再在课堂上呈现,学生提前自主学习就可以解决。课堂上要解决的是情感、价值取向问题,即,对祖国大好江山发自内心的感悟和爱,对传统中国美术作品的敬畏感生发出来。
4.当下以及未来的美术欣赏课堂,能否变化为学生自主查询、整合、处理教学资源,由学生们为大家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教师和同学们共同倾听、发表见解,讨论问题,升华认识的场域呢?!而且,最好能够出现在公开课的现场,展示大家共同的学习风采。
(注:要讨论的问题很多,在北京开会,先抛出上述文本,请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