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图像识读到文化理解 ——观陈勇老师执教《清明上河图》思考之二

(2017-04-05 16:50:44)
分类: 教师教育研究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教学,倡导主题(议题)为导向,以单元课程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其美术能力。作为欣赏课的学习,需要由对作品的图像识读过程,逐渐认识、理解所欣赏作品采用何种美术表现的形式、语言、方法,通过建立自己的审美判断,由此达到一定程度的文化理解。

就欣赏《清明上河图》而言,陈勇老师在引导学生群体对作品图像识读方面所下的功夫很大。为了帮助学生对作品里的人物群像进行有深度的欣赏,在课件制作、道具准备、制作、运用等方面均费尽心思,这些努力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群体的欣赏学习有深度。现场教学的效果说明,陈勇老师用心良苦,学生收获很大,同时又反过来启迪、促进教师自身对教学的反思。

http://s10/mw690/003m01Uszy7a43X7Y5r59&690——观陈勇老师执教《清明上河图》思考之二" TITLE="由图像识读到文化理解 ——观陈勇老师执教《清明上河图》思考之二" />
          作品的图像分解设计帮助学生观看、深化理解。
http://s1/mw690/003m01Uszy7a43XH8YMd0&690——观陈勇老师执教《清明上河图》思考之二" TITLE="由图像识读到文化理解 ——观陈勇老师执教《清明上河图》思考之二" />
为何这人如此?
http://s1/mw690/003m01Uszy7a43Yc6JO30&690——观陈勇老师执教《清明上河图》思考之二" TITLE="由图像识读到文化理解 ——观陈勇老师执教《清明上河图》思考之二" />

按照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要求来看,本教学虽然在教学设计时已经按照单元课程分阶段、分内容重点欣赏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但是,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问题串,来引导学生们主动探究方面,似乎还是没有特别到位。问题在于,陈勇老师毕竟对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如何达成的教学范式尚没有接触。因此,41日教学所达成的现场效果已是相当好,学生们对问题的探究、思考、分析、理解程度都达到相当的水准。可以说,此教学是近些年以来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优秀范本。尽管如此,还是需要对本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第一,关于“图像的意指和能指”。图像的各种意指,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核心,一幅图像(摄影图片或美术作品),学生群体是可以无限地进行描述。美术欣赏学习过程,这样的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是可以充分展开的,针对作品,从表现形式到颜色、从线条到肌理,例如,画面的品质、线条与形态构成的层次,可以将画面的每个信息切分,展开较为详细的描述。描述构成了“每个人视觉感受在词语上的代码转换。”“视觉信息的词语化,表现为主导其解释的感受选择和识辨选择过程。” [1]例如,陈勇老师在引导学生们对《清明上河图》人物的描述过程,孩子们所表现出的精彩分析话语,来自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以及之前读书学习的积累,他们自己的认识在与作品蕴含的意义发生碰撞的过程,通过对作品表现形式、人物造型、具体的动态不断认识和理解等反馈出来,因而,孩子们的描述、分析、阐释、评价语言让现场美术教师们感觉震撼。

第二,在构成视觉信息的视觉符号中,造型符号是美术教学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欣赏、感受过程中分辨后进行描述的。造型符号有颜色、形式、组成方式、材料选择、画面肌理等。这些的辨识都需要学生们在欣赏学习中由每个人完成分析和描述。从这个点分析陈勇老师的教学,似乎没有涉及,其原因是在单元课程设计伊始,每节课40分钟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都抓起来,或许就会什么也抓不牢。但是,我个人是希望陈勇老师在下次有机会再执教本主题时,可否在作品的美术表现方面要同时关注到,尽管每个40分钟只解决一个方面问题,但美术表现所涉及的美术语言、表现形式、方法等还是特别重要的。

http://s6/mw690/003m01Uszy7a444gNbnc5&690——观陈勇老师执教《清明上河图》思考之二" TITLE="由图像识读到文化理解 ——观陈勇老师执教《清明上河图》思考之二" />
          分析作品的结尾是陈勇老师教学设计的亮点。
http://s12/mw690/003m01Uszy7a444BfLR6b&690——观陈勇老师执教《清明上河图》思考之二" TITLE="由图像识读到文化理解 ——观陈勇老师执教《清明上河图》思考之二" />
结尾中的画面分析、解释、评价,成为学生们达成一定程度文化理解的基础。
http://s9/mw690/003m01Uszy7a444YqPCc8&690——观陈勇老师执教《清明上河图》思考之二" TITLE="由图像识读到文化理解 ——观陈勇老师执教《清明上河图》思考之二" />

第三,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会努力地从自己生活环境周围寻求生命发展的意义。例如,审美活动是每个人的需求之一,同时也是人类自我实现的需求。美术活动不仅仅是对情感、技巧的运用,一个有教养的、文明社会的人,在观赏生活世界、欣赏艺术作品、以及参与美术创作活动的时候,更需要的是特殊的认知体验。在《清明上河图》欣赏过程,杭州时代小学的同学们的现场表现之所以让我们折服,就是因为在特殊的认知体验中,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与美术作品蕴含的文化意义发生共鸣。也是因为,美术,体现了人类经验的所有方面,因此,美术史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历史。证明,在今天视觉图像信息传达的社会中,美术是一个社会的主导力量。

“美术可以教会孩子对定性的关系作出合理的判断。” [2]美术活动中需要的是判断,并非仅仅是规则。“美术给予了我们绝无仅有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我们能发现内心感受的幅度和多样性。” [3]欣赏活动带给孩子们的正式内心感受的不同幅度和多样性,文化理解的层面是通过图像识读的过程,在认识美术表现的基础上,依据审美判断决定了孩子们对北宋时期社会文化、历史现状的认识、理解。

第四,对于《清明上河图》单元教学的建议(根据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及教学要求,即兴写出以下思路,如果实施教学还需要认真推敲,仅供参考):

 单元情境:

早就听长辈们说,故宫所藏《清明上河图》这幅名作特别了不起。在故宫展出的时候,全国观众热情高涨,连夜排队,而且,在展览现场观看环境特别不理想,人挨着人拥挤在玻璃橱柜前,每个人观看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这样怎么能够看懂(看明白)这幅画呢?这幅画究竟有哪些地方吸引我们?如何才能看懂这幅画?怎样欣赏才能明白作者画这幅作品的用意呢?

主题一:这幅作品画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是怎样表现的?

主题二:怎样看明白作品中那么多人物在清明时节的活动?

主题三:作品中的屋舍、城楼、牲口、树木等是怎样与诸多的人物构成在一起的?

主题四:当今欣赏这幅作品,如何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

单元教学设计由上述的问题情境,引出问题串,分课时欣赏解读。

结论:当代社会的文化主要为视觉文化。学生通过学习美术,获得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解过去、现在和不同社会文化之间驱动人类进步的思想和价值观,形成自己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结构。视觉艺术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发展的境况,了解到一个问题有多种的解决方式;能够正视并学会应对解释问题的模糊性;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思想、挑战具有多个不同的方面;学会运用一种媒介表达思想、并进行评价。

http://s15/mw690/003m01Uszy7a52xUgvs2e&690——观陈勇老师执教《清明上河图》思考之二" TITLE="由图像识读到文化理解 ——观陈勇老师执教《清明上河图》思考之二" />
     发一幅图片:台湾省高雄市陈致豪老师的听课笔记。记录了他在观摩陈勇老师教学时个人的感悟。对于大陆的美术教师们可以有大的启发:

“欣赏教学有项重要的特质,一定要和孩子的生活经验联结,孩子才能通过画作和表现者的思维产生‘感应’,再从感应中进入表现技法的探究。”

素养——对生活观照、关怀文化与社会,达成“文化理解”。
    我认为,作为美术教师,运用暗喻进行教学,是表达思想最有力的方式,是捕捉情感以获得他人共鸣最有力的方式。



[1] (法)玛蒂娜乔丽著,怀宇译,图像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475

[2] (美)迈克•帕克斯,约翰塞斯卡著,郭家麟、孙润凯译,美术教学指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

[3] (同上)第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