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核心素养时期的美术教学之难

(2015-12-10 15:22:35)
分类: 心的感悟

在杭州“千课万人”大会上,分别给1000名来自全国的美术教师分享自己的“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美术教学的思考”主题报告。

http://s7/mw690/003m01Usgy6XFaMNlky46&690

论证中用大量的案例说明了我国进入核心素养时期的美术教育,其美术课堂教学的形态发生的变化:

教育的本质必须回到人身上,教育是一种改造人的活动,而不是传统的知识技能。素养包含了能力,但不是所有能力都可以称之为素养,素养是人的一种一以贯之的表现。

再如,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指出:

“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形成的品格、素养。”

余文森认为,当前我国教学改革,就是必须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每个学校、每位老师都必须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他强调,老师的心中要装着学生,要清楚每一位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应该具备的素养,改变过去“以知识为中心、教材为本位”的教学格局,要将课堂教材与学生的素养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是与考试挂钩。

美术课程原本没有考试压力(指标)。按道理说,美术课程在实现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培育方面要比那些所谓的主课(语数外、理化生)容易。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尹少淳先生已经提出:

中国的老师已经习惯了“知识与技能”,这本身是无可厚非,问题出在学生学的美术“知识与技能”未能转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必不可少,但它不等于学生有了素养和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究竟如何教学呢?先生之前的文章《美术教学重心的挪移》已经阐述地非常清晰。探究式、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方式,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

几天来,很多老师在QQ上找我探寻问题,匆忙中也回复了一位教师:探究性教学对于一线美术教师来说,难度在于观念上的改变,因为,教师自己需要变化,不能老进行讲授式的教学,教师需要想办法根据教学主题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们探究。因而,在教学设计的第一项任务,是根据主题思考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做支撑,教学的线索才能进行延续,这就是操作。

所谓的具体,是需要老师根据某个教学的主题,思考如何具体。这些最关键的还是教师观念,也就是自己究竟愿意还是拒绝探究性的教学,大部分的老师会选择拒绝,因为,进行探究教学老师们的思考会更多,工作更辛苦。例如,常见的主题《大师画,我也画》(人美版)教材,内容就是梵高作品的表现方法学习,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那就需要在课前让孩子们自己浏览网络上的资料,课堂上分小组推出自己研究出的梵高作品的表现方法是什么,这样就不是教师告诉学生如何画,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当学生发现了其作品的笔触特征时,教师的作用是:何种笔触运用到大家的画面上比较恰当。引导孩子们体会教师的引导,然后在尝试性表现。这样,作业的效果自然好于所谓的灌输、接受式的讲授法的教学。你自己好好思考一下吧。先到这里!

日后美术教师在公开课观摩的时候,在思考实现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美术课程时,就要看执教的教师是否改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否重心挪移,学生在一节课之后究竟留下了些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