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观摩现场美术课的反思

分类: 教育随笔 |
在“浙派名师”暨全国小学美术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上,一共有8节不同类型的美术课。究竟如何看课?观摩中美术教师要有哪些基本的追求呢?
一般情况下,有不少美术教师想在其中学几招,但是,比较有经验的美术教师是在思考教学现场背后的东西,也就是课背后这位执教美术教师究竟想表达的教学思想是什么。
http://s8/mw690/b731a9b0gda08c8e95e77&690
http://s16/mw690/b731a9b0gda08c975546f&690
一、不同的评价
我在上海会议中,不断收到第一天教学的信息,因为不能到现场,我的直接感受就从这些信息里获得。
评价1:第一天课最吸引美术教师们的有两节课:一是开场课,杭州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孙飒老师的课《在那不经意之间》,信息里这样说:
“孙飒老师上的课《涂鸦》,学生每人都用IPAD自学欣赏与图片添加创作,学生欣赏水平比较高,发言积极,课程完整、比较流畅。”
“章特的点评,针对孙飒老师的课提出,教师、教具要成为现代教学媒体的持有者和传播者,把玩具变成学具。”
“有教师提出,孙飒老师的课是对现代艺术的开荒。”
评价2:第二节震撼全场的课是朱敬东特级教师的《山外有山》。信息里这样说:
“朱老师用水墨浸染法执教,2示范4练习,学生玩中学,层次清晰,教学方法基本上用李老师你的教学理论,还是比较到位的。朱特全身心投入,最后作品展示气势磅礴。朱老师展示了其链式美术教育思想,解构关联、重构开放式的美术教学,体现美术教学玩中学。”
这两节课我没有听,只有等待看视频来体会其教学的味道。
评价3:在9号教学中,某教师看了上海老师课后的直接评价为:
“这不是技术活!”
该课的教学很想以大师马蒂斯作品欣赏引导,激发孩子们的彩色剪纸表现,但是其教学本质违背了马蒂斯作品创作的主旨,因此,该教学之后,某教师评价:
“这节课与李正火老师的课放在一起,很不合适,如同水与火。”
此话的意思大家自然就明白,这是水火不相容的两节课。
评价4:有老师的话语中听一点:
“今天的课比那‘向日葵’进步了。”“都过去5年多,能不进步吗?”
思考这些评论的同时,能够反思的问题是,这是在批评主办单位不应该将这节课与李正火老师的课安排在一个半天时段,由于李正火老师的课太精彩,造成出现这样明显的差异。
观点:本次课堂教学展示,不是比赛型的公开课,没有特殊评价的游戏规则。因此,美术教师的群体评价凸显出其重要意义。对于这一点,我在为朱国华、魏瑞江二位老师专题点评的开始部分重点谈到此问题:
美术公开课的效应是:以某些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美术教学评论(群体评论)的一种教研形式。
评价5:大多数美术教师很自然地将5位特级教师归类在一起,属于一个级别,2位杭州名师又被美术教师们归类,上海老师虽然为曾经的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但有老师在说:
“难道她是与徐军老师获得同一殊荣的?这水平怎么比!?”
这话语反映出的问题虽然尖锐,但也说明这位美术教师的真诚与实在。我们不去评价2007年全国比赛的问题,因为,比赛型的公开课必须有特殊的游戏规则。仅仅从美术课堂教学展示本身来讲,有相当一部分的美术教师们似乎是在批评主办单位不应该请这位老师来展示。
评价6:对于“南朱北魏”同台教学,在现场已经收到这样的评价,昨天,这位外省的美术教师又刊发留言在我的博客里:
名师印象
感谢这位老师的评价!
仅仅由上面的片段话语可以看出,公开课的群体评论态势外仅从表来看是潜在的,但实质上是美术教师们内发的。因为,只要上课必然会有某些瑕疵或引起某些观摩老师的不解之处,让大家尽情发表意见是最好的,这是相互学习的最佳时机。而且,嘴巴长在每位美术教师身上,谁能够堵住千人对本次美术课堂教学的个体评价意见呢?当今,是一个全面开放的时代,网络信息的传播似乎使人没有了隐私,何况公开课教学,评价的复杂性、个体性是必然的现实存在。
观点:从上课的8位名师角度来讲,2013年的4月8、9日,站在这个讲台上就是值得全国美术教师群体尊重、值得学习的榜样。包括杭州育才小学、西湖小学各年级的同学们,来到这个课堂上就有最大的收获。而所有参加本次活动的美术教师们,大家的收获都已经在各自的心里,我相信,内化后的思考肯定更深刻。
二、我的看课观
1.看课如同读书,观摩的同时激发自己的思考。
人读书的过程,就是积极思考的过程,每本书的思想激发自己想法(思想)的创生。课堂教学里,每位教师的课背后,必然有着其教学(教育)思想的支撑,因此,看课的过程就是激发自己思想创生的时刻。
2.看课就是文化的碰撞。
每个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每位美术教师是不同的文化人与自然人。因此,看课要以包容的态度对待每位不同教师带来的不同文化阐释,这是多文化的交流、碰撞、吸收、融合。
3.看课是教学研究生活。
教学即研究。看课即研究。带着这样的态度看每节课,在自己的研究生活细节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