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关于学习的未知和已知的关系
(2012-12-06 15:29:5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发表于 2006-9-4 11:35:00
编者的话:秋风起,即将登程的时刻,再次为大家奉献上一些感想。羁旅征程中,大家可以对此进行评头论足,自己可以继续反思。
无论什么样的学科知识与文化,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一般情况下分为,
一是在未知情况下的学习,二是在已知情况下的学习。
怎么样理解这段话呢?每个人的学习,对知识学习的积累既有对未来发展的知晓,又有对未来发展不太知晓的情况下的学习。
例如,像技术性的课程属于已知的,美术、音乐中的各种学科表现课程,(常规的素描、色彩、国、油、版画等课,声乐、器乐、乐理、视唱练耳等);公共课中的文献检索课。而一般的思辨性课程就属于一种未知性的课程,因为你不知道未来什么时候能够直接用到这一类课程所学习的东西。
但是,每个人本质能力的获得并不是单一的依靠那些已知课程培育起来的,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思辨课程的支撑,这样才能引导人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比较彻底的搞明白,然后面对我们的学习。
艺术课程中,已知性的课程知识与未知性的课程知识在人文主题的统领之下,融合为一体。
例如,单元主题,茶香飘飘,单元主题:奔腾的骏马等,在这些人文主题贯穿下,每个课题里都有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学科方面的知识、要素、技能表现等方面的知识,这都属于已知的课程内容,是调换了主题内容后依旧存在的东西,是死的东西,是需要在未知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激发其学习活力才能接受与发展的东西。
而关联性思维方式,就属于未知课程内容,是在人文主题的统领下,教师、学生共同重新构成的文化性知识,这些知识是不可能在当时的课堂上立刻产生什么分数评价效益的所谓结果。也就是说,这并不是唱会什么歌曲,或画出什么画来,老师用单一的技术甄别式评价给予学生的考评。但是,思维方式融合在课堂内容的学习中,就能够使课堂教学从单一的技术性灌输,转变为思维方式改变后的自主探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是巨大的。
例如,我在《读书与课程及教学研究的关系——回答部分老师的问题》(5)中,根据福建南安的艺术教师要求,设计了艺术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泥火传情》课题一“化土成器”。只用了一个局部的例子,就把人文文化传递学科知识的思维方式全部演绎出来。无论是对作品的细致观察和描述,对动态的模仿性表演,对音乐作品的选择,这些学科表现活动都是在文化感召下自然发生的。
但是,不明白的教师,看到这样的设计,感觉不会教,为什么?
其中的问题是:教师本身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已知课程的基础上,我是美术学科背景的教师,我就是传递怎么样进行泥塑制作,我是音乐学科背景的教师,这一课题已经偏重的美术学科方面的知识,好的,你去教吧。
这样的现状是非常现实的。因为,教师的思维方式没有通过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学习,真正地变化过来,真正把自己摆到与课程共同成长的位置上。
所以,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都需要达成一个共识,给大家三句话,那就是:
“和课程一起成长,和学生一块儿进步”,
“探索互动,开放的、重构文化的课堂教学”,
“主动参与,培养个性化思维,发展自己与学生的思辨能力。”
这是已经说得太多的口号式的话语,但还是现在还没有深入到每个艺术教师的内心里去,应该反复得说下去,真正化成自己的行为。
大家希望艺术课程怎么上,请随时提出意见,我们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