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打开孩子的智慧之门

(2013-08-29 21:37:16)
标签:

提问

学问

智慧

分类: 一帜成长历程

一、题起

我的儿子比一般的孩子早一年上小学,二年来他在学校各方面的综合表现不错,尤其是后劲十足。新的学期即将来临,有些家长问及诀窍。其实,一些重要的因素我已在以前的博文中有所讲述,如重视早教(见博文《早教识字让孩子蠃在起跑线》、《五岁前培养孩子的数学细胞》、《五个问题让你明确早教的方略》),再如注重阅读(见博文《中英双语阅读让孩子的智能倍速发展》、《智慧之花在幽默阅读中绽放》)。今天我要总结的是另一因素——能够打开孩子智慧之门的“问”。

二、奇妙的“问”字符

人们常把知识说成学问这给我们揭示掌握知识之道:一为学,二为问,学和问在掌握知识时缺一不可。“问”字,为门里一个口,意指凡事想要入门,想登堂入室,需要多开口,多提问。

再看问号。问号象钥匙(见下图1),这给我们提示:问题是通向智慧的关键;问号象迷宫(见下图2),这给我们提示:问题是通向终点的必经之路;问号象头廓(见下图3),这给我们提示:天生我们的头脑是要我们用它来思考问题,并且用长在头上的嘴去提问;问号和感叹号的区别在于前者有弯曲部分,后者直截了当(见下图4),这给我们提示:只有经过动脑筋,脑筋转个弯才有可能得出惊人的结论!

 

 

http://s16/bmiddle/b7279a88gx6CeWX76110f&690

                                           1

http://s4/mw690/b7279a88gx6CeXuMWH1d3&690

                                          2

http://s3/mw690/b7279a88gx6CeXzF3SW62&690

                                          3

http://s2/bmiddle/b7279a88gx6CeXJj23n31&690

                                          4

三、刨根问底的典范事例


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的一天傍晚,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在他的身边。他觉得很奇怪,心想:“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呢?”“一定是因为它熟透了,”他自言自语,“可是,为什么苹果只落向地面,而不向天上飞去,也不向左、向右抛开呢?”正是对苹果落地问题的考究成就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

世人公认的蒸汽机发明家瓦特,少年时的某个晚上,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在烧一壶水。开水沸腾时,壶盖啪啪啪地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瓦特观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这是什么缘故,就问祖母:“什么玩艺使壶盖跳动呢?" 祖母回答说:"水开了,就这样。" 瓦特没有满足,又追问:"为什么水开了壶盖就跳动?是什么东西推动它吗?是否可用蒸汽作为动力呢? "瓦特对这一连串的问题产生了兴趣,经过多年的研究,终干发明了以蒸汽为动力的蒸汽机。

爱迪生,在学校里是老师认定的差生。他从来不喜欢按照老师的方式来思考,老是提一些十分“可笑”的问题。因此在学校受到老师的鄙视和排斥,只得弃学。但是他母亲并不认为他低能,开始对他进行有计划的家教。正是这个“问题学生”,凭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发明了不计其数的电气用品,如电灯、电话、电影、留声机,举世闻名。

以上这些流传久远的名人故事,无论真实性如何,至少可以说明:探索总是从这样那样的“问题”开始的。

四、针对孩子提问的策略

1.赞赏孩子任何提问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孩子出生后每时每刻都用五官体验着五彩缤绘的世界,如海绵吸水般学习着各种各样的知识。他们对自然界、动植物、人类本身和周边环境产生兴趣,问题会从一开始的“这是什么?”延伸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方式?”,并追问“这是为什么?”,问的形式也会五花八门,可能是一般性的提问,也可能是追问、反问,甚至于考问、诈问,就是那种明知故问。其中的一些问题可能在我们大人看来很傻,但是无论多傻,家长应该耐心地倾听,或者故意加以夸赞:“这个问题真有趣,我怎么没想到呀!”或者“你真聪明,一般的人可想不到这一点!”总之,要给予足够重视。因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好奇心的表现,是求知欲的表现,是动脑筋的表现。问,表明在思考,表明在研究。思考就会出智慧,如果不理不睬,这种与生俱来的智慧萌芽就有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2.实事求是加以回答

孩子经常会问这问那,问题往往多且杂,常令家长不知所措。对于孩子任何形式的提问,真诚对待乃为上策,也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明确知道的,可以直截了当予以回答;不大清楚的,可以上网或查阅相关资料后告诉孩子;确实不懂的,不能含糊其词进行搪塞,更不能胡编乱答,而要明确告诉孩子:本人水平有限,不能作答。要求孩子独立思考、自我钻研,或先加以关注,待日后知识丰富了再行研究。此外要注意的是:问答是相互的,有时家长也可以转守为攻,让孩子变为答方。家长可以抛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孩子思考,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思想的火花。

3.鼓励孩子敢于质疑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可见,质疑才能获得真知,质疑才能取得进步,也只有质疑才有可能产生创新。大凡杰出的人物都具有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品质。举爱因斯坦为例,1905年他发现: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于是,他认为牛顿于1687年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很不可信。正是由于他敢于怀疑权威,勇于挑战前人,才有了相对论的产生。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敢于质疑的精神,不盲从统一的答案、千篇一律的说法,也不可全信专家的结论

4.给予孩子宽松环境

据一份调查发现:善于发现问题的人往往是那些好奇心强的活动积极性高的、知识经验丰富的和视野开阔的。而另一份调查则表明:我国3-6岁的孩子比较爱提问,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越高,反而越不敢提问,不愿提问。为什么呢?我想,根源在于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试想,当孩子不停地在抄抄写写作业时,好奇心能否得到满足?当孩子坐在填鸭子般灌输知识的课堂上时积极性是否高涨?当孩子在考场上只听到疾写的笔尖发出的沙沙声响时知识经验能否丰富?当孩子疲于奔命在各个培训班时视野能否开阔?据我统计我儿子提问的时机,往往是在阅读他感兴趣的书籍时,往往是在散步闲聊时,往往是在游山玩水时,往往是在某一新鲜的事物刺激时……因此我认为:只有给予孩子适当宽松的环境,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思想火花才有可能迸发,顿悟灵感才有可能闪现,有趣的问题才能提出,求知欲望也才能与日俱增。

五、我儿精彩提问撷英

我的孩子自从牙牙学语以后,特别是能够自主阅读以后,每天“问题”不断,接二连三,如同连追炮。在下撷取他近三年来提问中的几则片断,和大家分享(排列时间由远及近):

去一鸣珍稀奶吧吃早餐时,看到酸奶袋上的条形码,他问:这些是什么?我答:是条形码。他问:条形码有什么用呀?我答:线条代表产品的名称、价格等信息。他问:线是怎么代表的呢?我说:我不懂。过了一会儿,他自言自语:是不是使用了类似数学的替代思维呢?

早上上学前儿子要我打开电脑让他查东西,我问:查什么?他答:查世界地图看奥地利在哪里。我说在欧洲呀。他问:奥地利怎么不在澳洲呢?我问:为什么产生这个问题?他说:澳大利亚在澳洲呀,它们应该是邻居,不然怎么叫奥地利呢?

走在乡下的路下,偶遇马夫牵着马挤卖马奶。他问:马有奶吗?我答:有呀。他问:真的吗?我答:真的,因为它是哺乳动物。他问:那么羊有奶吗?我答:有呀,叫羊奶。他问:那么鲸鱼有奶吗?我答:不知道。我问: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他答:因为鲸鱼是哺乳动物,而你说哺乳动物会有奶呀。他说:我觉得非哺乳动物也有奶。我问:为什么这么说?他反问:难道你不觉得树也有奶吗?树汁就像树的奶呀。他又问:奶都是白色的吗?我答:不知道。我问:为什么有这个问题呀?他说:书上看到过,血也有蓝色的,因此我想奶是否也会有别的色彩。

在家读英语文章时,可能文中有提到毛毛虫。他突然发问:毛毛虫不像蝴蝶为什么会变成蝴蝴,而其它大多数动物的演变却从小到大形态是类似的呢?

下午放学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不知何故,他问我:春天时把刚长出的小牙齿放在泥土里会不会长成牙齿树呢?回到家,他拿出望远镜和显微镜问我:要是我把这两种镜片迭在一起观察东西,效果会怎样呢?过了一会儿,他张开手掌问我:细菌在手掌上会觉得手掌很大,就象地球对于我们人类一样,对吗?

在家找东西时,他看到我以前的学位证书,问:爸爸这是你的吗?我答:是的。我反问:难道你没看到证书上写着我的名字和所获得的硕士学位吗?他问:硕士上面是什么士?我答:博士,你知道的呀。他问:那么下面是什么士?我答:学士。他问:再下面呢?我答:没有什么士了。他说:有。我问:什么呀?他答:是男士和女士。

傍晚外出散步回家的路上,他问我:“五马分尸”到底是在人活着时进行还是死了后进行?我答:当然是活着时进行。他说:不对吧,要是活着时进行就应该把这个成语改成“五马分体”。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4EN00SIGG.gif

    下面附上很经典的三句名言作为结尾: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爱因斯坦

“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李政道(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芝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悖论之父”)

 
感谢新浪育儿博客管理员小棒宝的热情推荐!

http://s16/mw690/b7279a88gx6ClSAzJyTc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