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早教问题方法育儿 |
分类: 一帜成长历程 |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期教育对孩子的积极作用早已形成共识。论述早教的书籍浩如烟海,有关的文章也是多如牛毛。然而我还是经常发现许多家长,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家长在教子育女的观念上发生偏差,方法上存在问题。由此,特编以下五个在早教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作简要的回答,希望以正视听,企盼能起抛砖引玉之功效。
1.何时开始早教为好? 越早开始越好。
儿童的潜能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例如,生下来具有100分潜能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也就是说,教育得越晚,儿童生下来所具有的潜能发挥出来的比例就越少。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人主张早教。有则幽默说,一位女士去请教西班牙大教育家西兰:“我的孩子该从什么时候接受教育好呢?”西兰问:“你的孩子现在多大了?”女士说:“才七天。”西兰叫起来:“哎呀,太太。你已经白白浪费他一周的时光了。”这虽然是则幽默,但放射着真理的光芒。
http://s15/mw690/b7279a88gd4fac03286ce&690
2.谁应担负起早教的重任?父母责无旁贷。
价格不菲的早教机构、眼花缭乱的亲子课程,或者保姆的托管以及爷爷奶奶的照顺均不如父母的言传身教。纵观万物生长,靠的是阳光和雨露。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显得热烈、豪放,如同阳光照射,母亲对孩子的培养通常温柔、细腻,就像雨露滋润。孩子只有接受双亲无微不致的关爱,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大量的事实也告诉我们,单亲或不和谐的家庭往往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创伤,也更容易产生性格扭曲或性格缺陷的问题孩子。
http://s14/mw690/b7279a88gd4fae482883d&690http://s13/mw690/b7279a88gd4fae7f7abec&690
很多人把早教等同于认识几个汉字、会讲几句外语、会做几道算术题、会背几首古诗或者会画画、会唱歌、会弹琴、会下棋、会游泳等等。于是乎,听信市面上那些夸大其词的广告渲染,带领孩子穿梭于各种培训班,也有的纯粹为了通过某个考试,或考个什么级、拿个什么证而忙碌地奔波于各个培训点。我认为这些观念是错误的,这些做法是片面的。首先孩子的精力有限,如若疲于奔命,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将会给孩子日后的成长埋下隐患;其次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情,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如若盲目跟风,急功近利,可能事倍功半,误入歧途。其实早教是个系统的工程,不能单纯地片面强调某种智力的开发或过分追求某种技能技巧的培养,而应围绕着开发孩子的潜能这个核心目标展开——以养为主,教养融合,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孩子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包括性格、品德、体力、毅力、自理能力和生活及生存能力等等。只有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充分激发孩子的潜能,才能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孩子后劲十足。
http://s3/mw690/b7279a88gd4faf20d13b2&690
4.早教的具体方法是什么?给予丰富的感觉刺激。
研究表明:人的脑神经细胞大约有140亿个左右,大多在3岁前就形成了。神经系统中的突触在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存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人的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的。突触开发得越多,脑神经的连结也越多,大脑反应速度就越快,人也就越聪明。而促进突触发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人体的五官充分地刺激大脑。无论是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尝到的或者是闻到的都可以成为刺激大脑的有效教材或教具。因此早教的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认字识谱或唱歌跳舞等单纯的知识学习和才艺培养,也不能只让孩子死读书,读死书。早教的内容应当是极其广泛的。对于幼儿来说,坐、爬、跳等运动功能的训练和对色彩、形状等认知能力的训练就首当其冲,只有通过及早的相关刺激训练,才能良性发展,才能避免未来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不必要的生活和学习障碍;下棋、走迷宫、搭积木、玩魔方等是不错的寓教于乐的方法,能有效地刺激形象和抽象以及逻辑思维的发展;尽早地让孩子接触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孩子在生活中进行观察学习,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对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有好处。此外,早教的地点也不一定只存在于室内,室外的大自然无所不包,可以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早教资源。呼吸新鲜空气、浏览风景名胜和观看雨后彩虹等就足以给孩子的感官和心灵带来新鲜的刺激和美好的享受,在海滨的沙滩上用小木棍写字作画也能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总之,只有让孩子见多识广,脑子才能灵光。
http://s13/mw690/b7279a88gd4fafa0b6d8c&690
http://s8/mw690/b7279a88g7bb2b56d0f57&690
5.什么样的家庭有利于早教?学习型的家庭。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习惯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将来学业和事业的成败。幼儿期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父母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热爱,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带动孩子喜欢学习。学习型的家庭对孩子的好处可以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品读诗词,吟唱歌谣;也可以是潜移默化的,比如每逢孩子同学的生日,家长可以选择书籍作为其赠送礼物。久而久之,孩子自然爱逛书店,也会喜欢看书。反之,如果孩子处于一个不爱学习的家庭,没有学习的气氛,假设家长热衷的是麻将、沉迷的是电脑游戏,自然就没更多的精力顾及孩子,也就只能让孩子放任自流,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只能成为奢望。
http://s8/mw690/b7279a88gd4fb275814d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