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地产蜀绣园区规划 |
到处都在忙着给文化产业发展“搭葡萄架子”(建园区)。文化产业这么需要园区吗?如果认识到规划盲点,抛弃“大的是美的”原则,认识到文化园非工业园的简单复制,答案会不一样。
最近参加藏羌夷文化产业走廊的一个规划评审,尤为印象深刻各地上报的数量众多的“文化产业园”项目。产业园建设显然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有人形象地将这种园区建设称之为“搭葡萄架子”。
但是,文化产业发展真的这么需要园区(“葡萄架子”)吗?我们总能搭出合适的“葡萄架子”吗?
但是让人担忧:这些正在成长的企业,进驻如此高端园区,能负担得起成本吗?以蜀绣为主题进行旅游休闲开发,会有足够吸引力吗?(5A级景区的成都非遗博览园最近商铺大面积亏损关闭,就是一个就近的例子。)还有,虽以蜀绣产业发展为由头,旅游开发最后会不会喧宾夺主,甚至以之为代价?
这些担忧政府可能都知道。但为什么还要继续搭这“葡萄架子”?地方的GDP压力、让城市面貌快速变样的冲动、以及地产开发的利益等等,固然都是原因。但是这里更想指出的,是我们目前城市建设和园区规划中的两个盲点,让我们以为在按正确的方式行事。
一是“大的是美的”思想。
在空间治理上,我们总认为小的、原生态的、显得杂乱(但可能最富有生机的)的不好,非要用标准化、现代、宏大来加以取代。这一思想体现在我们诸多的空间改造中(如城中村拆迁、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等等)。比如我们将一些表面破烂、显得无序的传统社区连根断掉,将改造后的光鲜外表、视觉冲击当作成功,却没有意识到,原来那种无序下的活力、人们之间相互熟悉信任才是本质。
于蜀绣园区规划亦如此。觉得亦家、亦厂、亦店,那边绣花、这边凉亭喝茶的乡镇气息不够现代,一定搭一个宏大、现代与标准化的葡萄架子。首先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和城市形象的改观,让人印象深刻。其次,认为在新空间里,产业“葡萄”会生长得更好,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但最后可能不一定如愿。
二是简单复制工业园区规划思维
虽已是后工业时代,文化产业园区规划仍在沿用工业园区规划的理念,不过是其扩大版,从生产功能的集聚,扩展到市场、休闲、消费功能的集聚。
后工业时代可能需要完全不同的规划理念。一位在中国做规划的外国朋友给我以启发。他说,地方政府让他规划之前,总要先对未来产业做一个决定: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但是谁能预知未来的产业是什么呢?政府说:那怎么规划?朋友说,那就规划什么样的空间可以激发创新和企业家精神,那才是产业之本!
运用到蜀绣上,该产业目前的瓶颈是产品设计和开发,即尽快脱离传统的“锦鲤荷花”范式,走入日常生活,成为装点美化人们生活的实用产品。如何为研发与设计,以及背后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提供空间支持,这才是政府与规划师需要研究的东西。但这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规划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