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开展幼儿美术活动——创意美术乐翻天
(2018-12-11 14:24:46)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论文 |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美术活动应以生活为中心,让幼儿参与实践,在教中学,学中学,做中学,切实培养幼儿生活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只有从实际出发,以幼儿为主体,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并在美术活动中激发幼儿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才能使开展美术活动真正起到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和提高其整体素质的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重新审视和改革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定位、选材、教学方法等。
关键词:美术活动 兴趣 培养 想象力
《指南》中的艺术领域是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指南》艺术领域中提到:每个幼儿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每个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处理方式。幼儿美术活动是3—7岁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幼儿美术不仅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还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又直观又形象,是最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分为绘画、手工和欣赏三大类。美术教学评价即是美术教学效果,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作品的甄别和考核。但在目前的美术活动中,存在着很多不科学的评价和考核,幼儿老师缺少对幼儿美术作品的理解,无法正确理解幼儿绘画的内部表达方式。
一、在班级内外营造自然的美术环境
优美的环境会传递给幼儿各种信息和对幼儿欣赏美得能力产生刺激,使幼儿受到一种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因此班级的物品设备、空间布置、墙面装饰和区角的美化都应精心布置,体现出美的原则和规律。
如:在教室创意美工区按上废旧木板做成作品展示架,摆上一些用卷纸桶、小纸盒、纸盘、木块等材料制成的立体手工作品,发展儿童的空间感觉,使幼儿随时随地都能观察、欣赏这些作品,受到这些作品的启发;利用旧报纸或广告纸做成大板块的涂鸦墙给幼儿提供进行集体作画的空间;还可以带着幼儿去室外收集生活中的低结构材料和可以进行美术创作活动的材料,通过自己选择材料、工具,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粘贴、造型,发展幼儿的感受能力,也加强对各种材料的认识。如:我们中班组曾开展了“小小瓶子大变身,创意DTY”亲子活动,有的班级发动幼儿带来各种形状的酒瓶;有的班级收集各种奶粉桶几各种小喷壶;有的班级还让幼儿带来矿泉水瓶子等。孩子们在家长帮助下纷纷做出了独具创意的作品,其中有通过印染来装饰瓶子制作出瓶子娃娃一家;有的用喷画的方法装饰奶粉桶制做成了花瓶;有的用彩纸撕贴的装饰成花瓶;还有的用颜料装饰酒瓶变成装饰摆件。孩子们从最初的收集到亲子活动制作再到最后的展示,经过了一系列的过程。通过这样系列的美术活动,让他们先后感受了生活材料融合美术活动,获得了美的体验,从而培养了他们对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增强了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征进行美术活动的选材
美术教育活动的选材应充分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反映孩子的生活经验,使他们通过方式来表现、表达眼中和心中的世界,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
1.选材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
在选材时,不要担心孩子的造型能力,怕他们画的不像。在他们的涂鸦、拼贴等稚拙的表现中,会有很多可爱的想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如《我爱我的幼儿园》、《我的妈妈》、《我是大班小朋友》等就是很好的选材。这些内容就和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比较容易激发幼儿的回忆和表现,使他们喜欢参与美术活动,
2.绘画的内容要给幼儿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间
同一事物,每个人的感受和看法以及表达、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因此我们的选材要留给幼儿更大的表现空间。如《我发明的机器人》、《植物变变变》、《会变的脸》等,如:一次活动中,某位孩子在纸上画了很多不规则的形状,并拼接组合在一起,于是我问道:“你为什么要画这些,这个代表的是什么意思”该幼儿立马开始兴致勃勃地跟你说“老师,这些是变形机器人,这是╳╳机器人,这是╳╳机器人。”“但是为什么不给机器人画上漂亮的颜色呢?”“因为我的发明的机器人会隐身,我就不需要给它上颜色了。”由于没有固定的模板,幼儿不受“像与不像”的困绕,这样就能够放开手笔大胆表现。
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创作欲
幼儿都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所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激起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热爱。如:
1.游戏情境法:老师要善于运用游戏的情境来感染调动幼儿。像带着线条去散步、变魔术、会跳舞的牛奶等游戏都是幼儿喜欢的活动,这些游戏里又包含着丰富的美术知识,创设了宽松、有趣的游戏环境,更有利于幼儿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2.观察引导法:美术活动是视觉艺术活动,离不开观察。引导幼儿观察时,首先是启发幼儿对生活及事物的热爱。
在《创意画植物根系》活动中,幼儿根据植物不同根系的形态,绘画出了植物加油站,将植物的根变成输送汽油的管道;还画出了风信子热气球,把根系变成了热气球的挂篮;并把自己的感受和联想表现出来,使他们的画面生动而充满儿童情趣。这次美术活动不仅调动起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还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和创造,表达出自己对植物根系的感悟。
3.物象分析法:物象分析法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描述性的分析,帮助幼儿在事物与画面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建立起自己独特的造型符号。活动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幼儿先用语言把自己理解的形象表述出来。
如听过《小兔子找太阳》故事后,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你想象的太阳是什么样的?发出的光芒是什么样的?鼓励幼儿把看到的、想象的变成语言说出来然后再画出来。每个孩子的感受不同,创造的符号也各不相同,这样它们的作品就充满个性、富有创新,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儿童画。
四、全面多变的评价让美术活动更完整
艺术是通过玩来进行的,教师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不能从内容表面来看,评价内容要全面、多变、关注画面本质,要从画面表浅的内容看到幼儿现阶段本质的显现。
1..评价内容要全面,不过分强调外在技能。
目前的美术教学活动一般都是先引题,再介绍自己的教学内容,然后教给幼儿作画或手工的技能技巧等。部分老师还会会出示示范画,美术活动结束后,会将幼儿的作品与原稿对比,用“像或不像”的评价标准来进行。
如:本班组开展美术活动观摩时,某班的一名老师教幼儿画灯笼,老师先利用欣赏图片的方式让幼儿看到灯笼外形是圆的,然后进行示范作画,先画什么,后画什么等。在幼儿作画的过程中还不停的一直提醒幼儿“记住要先画大圆,再画其他的部分”,“这里画的不圆”,“你画的不是很像”等之类的话语。导致美术活动幼儿只为作画而作画,该老师在绘画过程中只关注幼儿的技能掌握,在一定程度上,这位教师以自己的认知经验框住了幼儿绘画思维,使得幼儿的绘画内容缺乏创新和想象力。我们评判他们的作品更不能用“像不像”、“好不好”这样的标准,可以根据他们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并通过自主的创作过程,建立起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为发展目标来进行针对性评价。
2.教师评价、指导言语具体化,体现激励性。
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从色彩是否丰富、大小、布局等为评价依据,语言上长以“画的很不错”、“有进步了”、“画的很漂亮”等普遍概括性的语句进行评价,而这类话语缺少针对性。
教师所用的评价语言要明确、具体化,如:从画面的色彩到画面的布局,以及和所画内容的相关话题,激励幼儿画出想表达的内容和情绪。教师的语言要积极引导,如:
“这幅作品你想表达什么呢?”“还有别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吗?”需要提一些能扩散幼儿的思维的问题,来刺激幼儿的思维,通过画面来了解幼儿内心真实想法和自身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媛.寻舒珊,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误区与有效性策略.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07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幼儿教育)
[3]幼儿园美术活动如何开展?2016.11.25(幼儿学习网)
[4]“小画笔,大创意”——以美术活动评价现状和策略为例, 2016.07.29(幼儿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