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梧州彭志创
梧州彭志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88
  • 关注人气: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梧州粤剧文化之二】人才流失,梧州粤剧不能承受之痛

(2013-01-06 12:27:09)
标签:

梧州

粤剧

思考

历史文化

文化

分类: 历史文化品读
人才流失,
梧州粤剧不能承受之痛
孙雅华
http://www.wuzhoudaily.com.cn/res/1/20121122/96351353597637454.jpg
  精品剧目《大明长城》在今年广西(梧州)粤剧节精彩上演。   本报记者 麦朝枢 摄
http://www.wuzhoudaily.com.cn/res/1/20121122/24021353597637454.jpg
  粤剧节期间,红线女与梧州粤剧界人士说戏交流。 本报记者 麦朝枢 摄
http://www.wuzhoudaily.com.cn/res/1/20121122/41071353597637469.jpg
  广西(梧州)粤剧节图片展吸引众多粤剧爱好者。 本报记者 麦朝枢 摄
http://www.wuzhoudaily.com.cn/res/1/20121122/87681353597637469.jpg
  粤剧理论研讨会上,众专家为梧州粤剧的发展出谋划策。   本报记者   陈健新 摄

  一出《女驸马》,成就了粤剧名家潘楚华,也开启了梧州粤剧的鼎盛时代,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潘楚华和梧州粤剧团都是广西粤剧的代名词……然而,随着老一辈“角儿”淡出舞台后,梧州粤剧界却没有人能超越前辈的辉煌———

  采写:本报记者 孙雅华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回眸梧州历史,粤剧的故事比戏长。

  在广西粤剧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梧州是广西粤剧的“戏窝”。关于这个由来已久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梧州粤剧团对外可称“广西粤剧团”,足以看出梧州作为广西粤剧重镇不可取代的地位;广西各地及粤、港、澳的很多粤剧团体都有梧州籍的优秀粤剧演员,也充分印证了梧州确实是粤剧人才辈出的“绿洲”。

  但随着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和娱乐方式多样化,粤剧的光环正在逐渐黯淡,尤其是粤剧申遗成功后粤港澳等地振兴粤剧步伐的加快,人才危机,也成了梧州粤剧无法掩饰的尴尬。

  前行之困:能培养人才 却留不住人

  在2012年广西(梧州)粤剧节期间,记者曾随机采访了部分戏迷,请他们说几个自己印象最深的梧州粤剧演员,近20位受访市民脱口而出的名字却是潘楚华、陈小珠等早已告别舞台的粤剧前辈,鲜闻如今仍活跃在梧州粤剧舞台上的一线演员,即使是另一部分市民提到的张福伟、李小玲、陈静、沙厚和等人,如今也陆续淡出了粤剧舞台。

  是梧州戏迷太怀旧,才导致了他们能想起来的“大腕”都是老面孔?还是新一代粤剧演员的知名度不够?

  面对疑问,原梧州粤剧团团长沙厚和告诉记者:“近十年来,梧州粤剧团培养出的优秀演员并不少,冼鉴棠、吴诗、元军、罗醒宇、黄颖嫦、卢鸿萍、关世杰、龙国轩……别看他们才30出头,但个个都在广西和全国戏曲比赛中拿过大奖,甚至全国戏曲最高奖项‘红梅奖’都曾摘过。”

  在沙厚和看来,梧州粤剧团在发现粤剧苗子、培养粤剧人才方面并不逊色,甚至已经走在了很多同行前列。

  但是,任凭梧州粤剧团培养人才的能力再出色,终究还是没能抵挡不住“人往高处走”的步伐,在沙厚和提到的这些粤剧团骨干中,只有两三位还在梧州粤剧团,其余的都已转战广州、南宁、江门等地。

  “梧州粤剧不是出不了人才,只是愿意留下来的人太少了。”沙厚和叹了一口气,这位过去一向以塑造霸气、威猛角色著称的老粤剧人,在谈到粤剧坚守难时一脸的愁云。

  据了解,传统戏曲行业不同与其他行当,粤剧演员更不是三年五年便可以练就的,毯子功、腰腿功和演员唱、念、做、打等基本功都是要从小培养和训练,通常一名粤剧演员从培养到登台表演、再成长到在舞台上游刃自如、略有知名度的“角”,起码要花十年的时间。而目前,梧州粤剧正在流失的,几乎都是可独当一面的人才。

  在此次粤剧发展研讨会上,原梧州粤剧团副团长李小玲就对即将亮相羊城粤剧节的精品剧目《西江龙母》表示忧心———时隔四年,当年凭《西江龙母》摘得第七届广西剧展大型剧目展演铜奖的阵容班底已不复存在。

  “《西江龙母》是在《女驸马》轰动羊城20年之后,梧州粤剧团以豪华阵容赴广州演出的一出精品剧目,四场演出座无虚席,演完后广州粤剧文化广场还邀请了粤剧前辈红线女及各界专家为这出戏举行了观后研讨会,就继续打造成经典剧目提出了一系列完善方案。”回忆起四年前,梧州粤剧在广州受欢迎的场面,李小玲仍难掩激动。“按说经过了四年,《西江龙母》在舞台表现、角色塑造上都还可以完善和提高,但很遗憾我们不仅没有重新编排过,就连当年出演《西江龙母》的优秀演员,人数也所剩无几了。”

  这令改制后的梧州粤剧团掌门人霍雄光深感棘手:“骨干演员的流失对一个传统戏曲团体来说,是一件大伤‘元气’的事,这不仅关系到整个剧团的表演质量和演出格局,还影响到整个梧州粤剧的发展水平以及传承。”

  流失之因:生活很现实 理想很渺茫

  其实,梧州本地艺术人才受演出市场、收入待遇和发展空间局限选择转行或跳槽的事,并非近三两年才出现,而且不止粤剧界,声乐、舞蹈等其他艺术行业的人才流失也早已不算什么新闻。

  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不仅在梧州拥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曾经为梧州带来过前所未有的荣耀,如今更是成为了梧州城市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其面临的人才危机便尤为值得探究: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在梧州粤剧接班人,最终放弃坚守而选择了离开?

  对此,梧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一位负责人的回答一语中的:“多数人离开剧团,都是因为对收入、待遇不满意。”

  在随后对粤剧团演职人员的采访中,他们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一分析,“梧州本地的粤剧演出市场不大,每年除了龙母庙系列活动和市级的几场晚会,梧州粤剧团还要到广东等地跑演出扩大市场,而且演出时间又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庆为主,常年奔波在外,收入却不高,能留得住人吗?” 

  据一位在粤剧团工作了十年的演员回忆,他进入剧团后,从跑龙套到有台词、再到饰演主要角色,工资是一直在增加,但跟其他单位始终存在着差距,“每月1000元出头的工资,我领了大概四五年时间,而那时在另一差额事业单位工作的同学每月已经能拿到2000多元,外地一些市级剧团与自己职称相同的同行更是达到了5000多元的月薪……”该演员称,最初他并没有想过离开,因为十几岁开始学戏,自己在舞台上的成绩都是粤剧团给的,他和很多同事一样,期待着剧团发展越来越好,但是而立之年的他在有了家庭后,他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这份事业。

  “结婚、生子……我需要养家,需要给家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于是,面对外地粤剧团抛来月薪6000多元的“橄榄枝”,在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后,他最终决定离开。

  类似这样的人才流失,几乎每一任粤剧团领导都面对过,李小玲对此虽表示理解,但更多的是对梧州粤剧发展的担忧:“传统戏曲人才的成长有其特殊的艺术规律,演员到了一定年纪必然要淡出舞台,这时就必须有新力量来补充,眼看一手培养起来的接班人一个个离开,却一时找不到后备力量补充,我们还拿出什么戏去吸引更多观众继续看粤剧呢?”

  据了解,为了应对粤剧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梧州粤剧团曾在2005年制定过定向委培招生计划,学生报读广西艺术学校的粤剧班后,基本上就是粤剧团的后备学员了,经过几年的系统学习培养,毕业后直接进入梧州粤剧团后备梯队。但随着粤剧团从差额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这批年轻的后备力量也流失了不少。

  曾在粤剧团乐队工作过两年,后来辞职去了深圳的小张,在谈到离开的原因时这样说:“我不是对粤剧不看好,也不是对梧州的市场没信心,目前看来可以令一个剧团发展的两大因素‘人’和‘戏’都缺,单纯从个人发展考虑,我更愿意到有成熟市场的剧团提高自己。”

  的确,一个剧团要打开局面,要么就有好戏,要么就出“名角”,而不管是新戏的创作、编排、演出还是“名角”的培养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撑。但这对于目前的梧州粤剧团来说,但靠自身的现有资源边走市场边积累显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振兴之语>

  邀专家把脉 开去疾良方

  ———面对当下深陷人才危机的梧州粤剧,究竟该如何定位?如何振兴?在此次粤剧节中,梧州粤剧有幸得到了来自粤桂两地的粤剧导演、编剧、演员及专家学者们的集体把脉

  “能邀请到粤剧界泰斗红线女亲临梧州并在开幕式上献唱,足以说明梧州粤剧的生命力!”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常剑钧看来,眼下梧州粤剧面临的考验,只能说明在人才培养管理方面的探索还不够,并不表示“梧州粤剧走向衰落”或“已无路可走”。

  常剑钧认为,梧州粤剧现在面临的人才流失和后备人才匮乏的发展困境,许多传统戏曲团体都存在。梧州作为广西粤剧的重镇,出了潘楚华这样的粤剧名家,已经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巨大吸引力,这次由梧州做东道主举办的广西有史以来第一届粤剧节,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梧州粤剧的品牌效应。

  

  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常剑钧这席话,与粤剧泰斗红线女对梧州粤剧的分析不谋而合。

  红线女在认真看过梧州粤剧团参演的《大明长城》后,曾与主创演职人员进行了亲切的座谈交流,当她得知梧州粤剧团因行当和人员紧缺,邀请了外援加盟《大明长城》的演出时,除了肯定两地粤剧人为传承历史剧目所做的实在努力,提到最多的就是希望粤剧工作者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要做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梧州粤剧的发展,不在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出现,不在于观众多变的审美追求,而在于我们粤剧自身,在于我们粤剧人所具有的创造力。”在粤剧节期间举行的座谈会上,红线女还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大家:“我87岁还能在台上唱《荔枝颂》,你们也许会觉得吃惊,但其实,我没有一天是离开过粤剧,即使在特殊年代被下放劳动,我都坚持每天练功、吊嗓,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对于如何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和素质,一向对表演苛求完美的红线女,对梧州粤剧演员的舞台表现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舞台上塑造的粤剧作品,虽然表现方式与现实不同,但都要符合生活规律,一定要领会所塑造人物在各种不同场景的情感,比如戏曲表演的必修课‘水袖’,就非常考验演员的基本功。不但要舞出美感,还要配合剧情进展合情合理的运用,比如生离死别的悲戏不宜用太多水袖,表现气愤时水袖要从轻到重抖等,都是需要演员多学、多悟来把握的。”

  红线女语重心长地对梧州粤剧演员说:“只有刻苦磨炼技艺,努力提高艺术修养,让自己的技艺更精湛、仪容更大方、境界更高远,才能有能力影响整个剧团,试想一出戏中,有几个这样心态的演员,就不得了了!所以,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压倒,自身强大了,说不定这困难就是一时的,一定不能对粤剧灰心。” 

  

  德艺并重培养人才

  面对梧州粤剧舞台上的年轻骨干演员的不断流失,令原粤剧团团长梁超平回忆起了自己早年在粤剧团的成长经历,他感叹现在的戏曲专业在传授专业技艺的同时,忽略了最重要的“德”。

  “我们在形容老一辈艺术家敬业奉献的精神时,通常会用‘德艺双馨’这个词,我们十几岁学戏时,并不是先学动作、曲调,而是先跟在师傅身边,观察了解他对待粤剧的态度、感受老一辈粤剧人对粤剧的那份执著。用现在的理解,那时就是我们的思想品德学习阶段。”   

  在梁超平看来,在专业人才凝聚的剧团里培养一个成熟的粤剧演员很不容易,除了需要较长的时间,敬业认真的传授也很关键,所以,在戏曲行业渐淡的现在,有优秀的粤剧人才就更为难得。

  “学粤剧是个周期长、回报慢的行业,并且很艰苦,要经得起坐冷板凳,现在学粤剧的人对振兴粤剧的那份责任感,似乎不如从前了,甚至在有些专业粤剧科班出身的年轻人,因为待遇等原因,主动申请去其他文化单位,虽说这样也可以将粤剧事业发展的工作面扩大,但同时也意味着专业粤剧的力量又分散了。”

  因此,梁超平希望艺术院校在传道授业的同时,要让报考粤剧专业的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自己所学习和以后将从事的,是一项传承传统文化的大事。

  在谈到粤剧人才培养时,广西彩调剧团团长、广西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导演龙杰锋则认为,如今的粤剧行当和人才都趋向萎缩,不论是艺术院校、粤剧团体还是已经退休的粤剧表演艺术家,都有为粤剧培养梯队人才的责任。

  “从前戏曲剧种接班人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艺人子弟,世代相传,二是剧种学校或剧团招生培养。现在看来,两方面都生源紧缺,粤剧界的很多前辈都年事已高,有些唱腔面临无法传承的局面,粤剧界是否可以考虑回归过去的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龙杰锋认为,这样既可以使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精髓后继有人,又让那些真心想学粤剧的年轻人有更多选择。

  如果粤剧团体可以打破学历文凭的限制,允许有多种培养方式的粤剧人才加盟,那么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更可以吸引更多人才,让他们在梧州粤剧团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只要人才梯队能跟上,梧州粤剧这条根就不会断。

  

  传承培养从娃娃抓起

  原梧州市粤剧团副团长张福伟在此次粤剧节中,展出了他的许多粤剧脸谱作品。

  其实最初他想到手绘粤剧脸谱,就是从上小学的外孙那里得到的启发:“同一样东西,小朋友和大人的关注点就不同,最初画脸谱就只是为了满足小外孙的好奇和兴趣。”

  张福伟希望通过这点启发,建议文化主管部门在如何培养粤剧人才、培育中小学粤剧爱好者这方面有些新举措,“如果可以令几岁的小朋友都喜欢粤剧,那么梧州粤剧就大有希望了。如果能通过举办少年儿童方面的粤剧文化活动来营造粤剧氛围,培养他们对粤剧的兴趣,那么对继续弘扬梧州粤剧的传统文化和培养后备人才将是很大的推动。”

  对于粤剧人才的传承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的观点,粤剧大师红线女也非常赞成,并已经做出了成功的尝试:“我唱了一辈子粤剧,年纪大了唱不了了,就想怎么样让小朋友也对粤剧感兴趣,看到现在的孩子们对卡通片很着迷,又想到自己小时候也是喜欢看卡通片的,所以便制作了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以卡通的形式向年轻人推广粤剧。”

  成功完成了粤剧电影的卡通片后,红线女带着这部卡通片走了很多间中小学校,和孩子们一起看,拉近与孩子们距离的同时,也及时地对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答疑解惑。

  红线女欣慰地告诉记者:“观看了这部动画片后,真的有很多家长把小孩送去学粤剧了呢,有时可能家长强迫孩子学的不一定能学成,但孩子自己感兴趣主动要求的,家长向来都是只能支持的。” 

  李小玲对“从娃娃抓起”的观点也非常赞同:“家里一个孩子学粤剧,就可以同时影响到三代人,既能唤醒爷爷奶奶那一辈对粤剧的回忆,又能感染年轻的父母来欣赏粤剧。”尤其是从梧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家俊那里得到了“粤剧进校园已经正式铺开”的好消息,李小玲对梧州粤剧的人才接力更加充满了信心。

  

  剧本需要与时俱进

  如果说梧州粤剧人才流失有深层次的原因,梧州粤剧市场小、观众少也不无相关。然而在此次粤剧节上,由广东粤剧院青年团带来的《青春作伴》展演时,整个剧场内座无虚席,其中很多都是和父母一起看戏的年轻人,俨然当年万人争看《女驸马》的场面。

  对此,广东著名粤剧编剧家潘邦榛认为,吸引观众、繁荣剧团、防止人才流失关键还是在于剧本要与时俱进,适应观众的审美情趣。

  “古老的粤剧艺术形式和缓慢的节奏已经不太适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创作题材单一和缺乏新意,使得近几十年来上演的粤剧剧目中,传统题材仍占据主导,很多观众都给了这样的评价———‘老戏老演、老演老戏’。”潘邦榛评价,此次粤剧节中《青春作伴》之所以受欢迎,最大的成功就是“创新”。

  “传统意义上的粤剧,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之类的内容太多,而真正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却寥寥无几,这也是为何戏曲艺术不为青年观众所接受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青春作伴》这出戏不止有舞台效果和表演方式的创新,剧本内容也很符合现在受关注的热点群体。”

  因而,潘邦榛建议,梧州粤剧界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在创新和发展的动态中来保护戏曲,不仅能使戏曲永远充满鲜活的东西,而且还能使戏曲永远具有审美观赏价值而不仅仅是作为“博物馆艺术”和“艺术活化石”所具有的考古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后记

  梧州粤剧,经历过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风光,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黯淡,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复兴,也经历了新世纪以来的苦苦支撑。

  不论它走到哪个年代,处于何种境地,有一点是从未改变的:因为粤剧,梧州人收获了无数的欢笑和回忆。

  正是这从来未曾间断的快乐时光,让梧州粤剧在多年后成为了一块闪动着岁月光亮的招牌,也正是这份欢乐,让梧州粤剧成为了这座城市文化记忆中最温暖的一部分。

  采访中,对几位粤剧人发自内心的声音印象深刻:

  “特殊历史时期,前面几代人不也熬过来了吗?现在再苦再难,还能难过那时候?我相信梧州粤剧会走得更好!”粤剧团改制,而立之年的小谭,选择了继续在剧团幕后坚守。  

  “虽然很苦,但我从来没有后悔选择了粤剧。我不怕没有观众看戏,就怕我们演不出好的戏给观众看。”90后的粤剧新人小陈要与粤剧一起迎接春天。   

  有些人走了,也有人选择在清苦中为梧州粤剧坚守。

  有了这份坚守,我们有理由相信梧州粤剧春暖花重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