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将镜比月,又将月比镜,寄托了多少美好的比喻!当我们面对这一百四十余面精美的铜镜,那细如发丝却又柔韧飘逸的线条,写实却又夸张的纹饰无一不显示出铜镜独特的美感。其精湛艺术表现是一部传承几千年的青铜艺术大典,是世界艺术史上一顶璀璨的皇冠、民族的精髓、中国的国粹。难怪古器物学家罗振玉先生曾说:“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若镜也。”一句话道出了铜镜的最高艺术魅力。
先秦时期铜为贵金属,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开采量小,国家提倡“铜本位”,主要产地是江南地区,江南铜材向中原王朝的流动主要是贡金(金即铜)、献金、赠金、俘金等方式,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制作一面尺寸如此硕大的铜镜想必一定非显即贵,甚至只有诸侯王才会不惜一切成本,用最好的原材料,最好的艺术大师,最好的工匠去制作这样一面镜子。
就铸造技术而言,战国时期在铜镜铸造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大进步,即印模法的运用。方法为在细腻的泥模上用铜质或骨质刻刀刻出整个纹饰的一部分,此即印模。再将这段印模翻制出若干块纹饰范,这些纹饰范经过拼接,就可得到所需的完整纹饰。这一方法省工省时又便于操作,而且效果很好。这种方法在这个时期的青铜器铸造过程中经常使用,是铸造者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而进行的技术创新变革。
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革的时代,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化艺术空前的繁荣。铜镜作为起源于神权礼器的一类工艺品,由于逐渐贴近了贵族阶层的生活,而在思想文化艺术大繁荣的背景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经济发展和人本主义思想的冲击下,时至战国时期,铜镜至少在统治阶层中作为实用器物已经普遍使用了。如《韩非子•现行篇》说“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楚辞•九辩》“今修饰而窥镜兮”;《战国策•齐策》“朝服、衣冠窥镜”。但此时从文献记载及出土情况来看,铜镜的使用者仅限统治阶层及贵族阶层,普通百姓还是以陶鉴盛水照面饰容的。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这个时期的绝大部分铜镜皆为春秋战国宫廷器物。五千佳丽阅无数,最喜战国那枝花,道出了不少人对战国古铜镜的特殊喜爱。
双圈四乳瑞兽纹镜
直径19.3cm;厚0.7cm;重1045g
圆形,圆钮,柿蒂纹钮座。柿蒂纹间对称分布四兽头状纹饰。其外两圈凸起的棱带,一窄一宽,其间四带柿蒂纹乳座的乳钉将该区域四分,其间饰三线勾勒的简化蟠螭纹,蟠螭纹仅现勾连缠绕的身躯部分。近缘处的主题纹饰区同样是四带柿蒂纹乳座的乳钉四分,其间四方各饰四神之一与其它伴兽,分别有青龙与羽人戏龙、白虎与带翼瑞兽、朱雀与双脚尖喙身体肥硕的瑞兽及长尾瑞鸟、玄武与力士状瑞兽。宽素平缘。
此镜铜质精良,通体银亮,保存完好,至今镜面仍可达鬓眉微毫可得而察之效果。此类双圈四乳瑞兽配置的构图方式极为少见。将跃动的瑞兽纹与柔曼的蟠螭纹以及光素规矩的棱带及边缘巧妙的融为一体,乍看如团花锦簇、美轮美奂,细看则瑞兽、蟠螭、甚至光素的边缘有机的融为一体,珠联璧合,丝丝紧扣。
另外此镜繁缛的纹饰显示出一种铺天盖地,满幅而来的视觉感受,连动物间的空隙都以云气纹填充,几乎不留空白。相比较后代文人们青睐的空灵的美,它更使人感到饱满和实在,单纯和洗练,呈现出汉代中华本土文化的艺术审美传统,其饱满繁复的艺术表现手法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的鎏金中国大宁博局纹镜相当。
四神四乳四虺禽鸟纹镜
直径17.1cm;厚0.6cm;重715g
圆形,圆钮,连珠纹钮座。其外一周宽凸棱,两周栉齿纹之间的主题纹饰为四乳钉间隔将镜背分为四区,每区饰同形的虺纹,虺成勾形躯体,两端基本同形。虺体侧显露四神之头部,有别于常见的四神头部形象。虺体另一侧饰禽鸟纹及云气纹。如此丰富多彩,气韵生动的四乳四虺纹镜并不多见。
镜体厚重,铜质精良,通体莹亮,光泽怡人。镜面平坦,地张平整,历经几千年能以如此的品相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四神纹饰在四乳四虺纹镜中极为少见。其间的玄武虽然只显露了头部,但是与汉代铜镜上常见的龟蛇缠绕的玄武形象差距较大,但与同时期的藏于河南博物院的四神云气图中的玄武形象却一致。
四神代表四方神灵,在汉代的壁画、帛画、瓦当、印章和画像石上,经常有所反映。关于四神的内容在《三辅黄图》中记载为“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四神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五行学说盛行,所以四象也被配色成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两汉时期,四象演化成为道教所信奉的神灵,故而四象也随即被称为四灵。此镜与四神云气图壁画的制作年代相当,其上的玄武与四神云气纹图的玄武形态一致。
瑞兽博局纹镜
直径14.5cm;厚0.6cm;重520g
圆形,圆钮,钮座外饰八枚乳钉,方框内四角刻铭文:“常宜官秩”。其外,亦有八枚乳钉。内区主体纹饰为T、L、V纹,并饰辟邪、鹿、龙、朱雀、玄武、羽人等多种瑞兽,纹饰清晰,寓意吉祥。镜缘饰锯齿纹及卷云纹。此镜版模精细,地张平整,厚重大气,品相佳美。
四乳瑞兽纹博局镜
直径14.2cm;厚0.5cm;重515g
圆形,圆钮,柿蒂纹钮座,座外围双线方框。主纹为青龙、奔鹿、朱雀等瑞兽纹饰,四个乳钉纹将主纹均分为四组,其间饰以博局纹。镜边缘饰双勾波折纹、点状纹。窄平素边。此镜版模精细,纹饰线条流畅,地张平整,镜面平坦,品相佳美。
龙虎镜 直径14.1cm;厚0.8cm;重460g
圆形,圆钮,内区饰双龙一虎,其中一龙一虎对首嘶吼,作相搏状,另一龙亦张口嘶吼,作追逐状。外区一周铭文:“刘氏作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复,风雨时节五谷熟,官位尊显蒙禄食,长保二亲得天下,传告后世乐毋极”。镜边缘饰双圈锯齿纹,其间饰水波纹。
“■氏”作龙虎镜
直径12.2cm;厚0.9cm;重465g
圆形,圆钮,圆钮座。内区饰浮雕龙虎纹。其外刻铭文:“■氏作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得天下,传告”。外缘分别为锯齿、水波组成的纹带。此镜纹饰清晰,版模细腻。
重列式神兽镜
直径10.5cm;厚0.3cm;重150g
圆形,圆钮,圆钮座。内区饰神人神兽纹,仙人盘坐,其间缀饰凤鸟、辟邪、白虎等瑞兽。外区铭文铸于十一方块内:“吾作明竟(镜),幽湅宫商,周刻极”,其外刻铭文一周,内容较为特殊。镜缘由锯齿、铭文、卷云纹带组成。
神人神兽纹镜
直径13.2cm;厚0.4cm;重340g
圆钮,内区饰四辟邪,下为东王公,上为西王母,左面为皇帝及侍从,右面为伯牙子期。外区铭文铸于十二方框内,共四十八字:“□□□□,正月午日,幽湅黄白,早作明镜,买者大富,延寿命长,上如王父,西王母兮。君宜高位,位至公侯,长生大吉,太师命长。”镜缘为两组纹饰,内圈有两组,一组神人驭龙车,另一组羽人骑独角兽、羽人骑鼋乘鸟。两组纹饰间以神人捧日捧月。外圈为连续勾云纹。此镜版模细腻,品相佳美。
半圆方枚神兽镜
直径11.8cm;厚0.4cm;重280g
圆形,圆钮,连珠纹钮座。内区雕饰神兽纹,仙人神兽皆作环状排列。外区有十二方枚与半圆块,方枚上刻“吾作明竟(镜),湅幽三商,周刻吉羊(祥)”吉语铭文。半圆块上饰卷云纹。镜缘内饰神人驭车马,外缘亦饰卷云纹,此镜版模清晰。
龙虎孔子羊瑞兽画像镜 直径21.8cm;厚0.8cm;重1225g
主题纹饰为四乳钉及钮座外面的凹面方框将镜背分为四区,四区内分别饰有青龙、白虎、孔子羊及一体态健硕,头生双竖耳,颌下生须的瑞兽。各个动物之间有不同情态的禽鸟装饰。四只动物皆构图轮廓清晰,线条刻画准确,形象圆润饱满,造型技艺高超,体现了工匠们的艺术素养和雕刻水平。边缘纹饰为抽象图案化的青龙、朱雀及其它瑞兽。由于质地、镜体结构以及埋藏环境影响,迄今为止保存完好的画像镜少之又少,而此镜几乎完好无损,且品相如此之好,在画像镜中确属珍罕之物。
而论及艺术水准,青龙、白虎、孔子羊等纹饰各具巧思,青龙飞奔中回首怒吼展现出霸气凛然的气势,白虎后体蹲伏于地,右前肢撑地,左前肢抬起,身体的肌肉感、骨骼感均展现无遗,艺术家准确地塑造出了白虎起身出发的精彩瞬间。孔子羊及瑞兽都表现出行动中矫健的态势及强健的身躯。
此镜构图、线条的运用具有很高的造诣,纹饰不仅以粗线条和大轮廓以及高度的形体夸张,表现出了灵动奔放的动物形体艺术风格,而且专注于细节与修饰,将动物身体每个细节部分都表现得完美无瑕,灵动、健硕的态势一览无余,每个动物的肌肉感、骨骼感,动物活动中每个身体部位的组合都显得无可挑剔,细微之处各有妙处。
《古镜今照—中国铜镜研究会成员藏镜精粹》一书中录有一面“胡人养之”铭七乳瑞兽纹镜,其中一组纹饰为一伏卧于地的羊,旁边榜题“孔子羊”,此镜上羊的纹饰与其完全相同,所以,此镜上的羊亦应为“孔子羊”。
错金工艺云虡纹镜
直径12.5cm;厚0.3cm;重290g
圆形,圆钮,柿蒂纹钮座。外饰凹弧面方框。主区饰博局纹,并以方框四角相对应的V纹和四枚凹弧面圆柱间隔四方。四区内以错金工艺饰有细密繁复的云气纹及瑞兽禽鸟纹。边缘纹饰区以错金工艺饰有涡云纹。镜背纹饰所错之金丝纤如毫发,流畅多变,优美婉转。
此类错金银工艺云虡纹博局镜目前仅发现几面,非常珍罕。有的资料里称为描金工艺镜。这类镜的工艺特征除了镜钮、钮座、周围的方框和博局纹及所饰的凹弧面圆柱凸出镜背平面之外,其余均为黄金描绘的云虡纹。纹饰紧密地贴于镜背,用手琢磨没有丝毫凸起的感觉,我们以为应是研磨平整的错金工艺,而且我们在此镜上发现了细微之处金丝脱落的凹槽。
错金,“错”指错石(砺石),在青铜器表面预刻得凹槽内嵌入金丝、片以后,需要用错石加以磨合,使之严丝合缝,于是有了错金银的名称。精美的错金银器物,增加了作品的高贵之感,受到了贵族统治者的垂青,被广泛应用于贵族器物上。此镜由于出土地的原因,相比较其它几面错金镜,错金部分金黄发亮的色泽感不明显,但局部可见,而纹饰表现均清清楚楚。
长宜子孙连弧纹镜 直径11.8cm;厚0.4cm;重240g
圆形,圆钮,四瓣柿蒂纹钮座。花瓣间铸有铭文“长宜子孙”。外围八连弧纹。镜缘宽素。
东王公西王母画像镜 直径12.6cm;厚0.6cm;重260g
圆形,圆钮,钮座外饰一周连珠纹。钮上为东王公,下为西王母,左右饰仙鹿、青龙两只神兽。神仙神兽间以四枚乳丁纹相隔。其外铸一周铭文:“王氏作镜真大好,上有东王父,西王母兮”。镜缘为锯齿纹及云纹组成的纹饰带,此镜版模精细。
东王公西王母车马白虎画像镜
直径19.8cm;厚0.9cm;重670g
圆形,圆钮,圆钮座,外饰连珠纹。主纹饰区以四乳钉间隔为四区,其中一区为东王公头戴冠,身着宽袖大袍,衣褶、飘带清晰可见,使衣服更具立体感,坐于蒲垫上,左右各有两名侍者;对称的一区为西王母头戴三叉观,着宽袖大袍,在人物身上采用斜剔手法重叠刻划,以表现人物服饰的层次与衣褶,使其更具立体感,再用各种曲直相辅的阳线和圈、点加工细部,如发、眉、眼、鼻、嘴等,使人物形象逼真,表情丰富,以达到细微传神的效果;另一区为五骑车马纹饰。
车马画像镜中马匹数量不等的车马出行图,显示了乘坐者的不同职位和不同身份。《王度记》载:“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四驾,士驾二,庶人一驾。”可见,根据古代的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其车驾和所配的马匹数量都是有着严格规定的
。任何超越礼制规定配备车驾骑乘的均属僭越的行为,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那么想必此镜的使用者也不敢随便将配备五匹马的车乘用到自己使用的镜子上。如此看来此镜使用者当为一方诸侯;第四区饰有翻身曲颈头部以正面形式表现的白虎纹,四肢劲健有力,动作矫健,翻腾曲颈之势刚柔并济,怒目圆睁,张口吐舌,威武霸气之势一览无余,这类镜中动物以正面形式展现的极为少见。近缘处一圈图案化的瑞兽纹环绕一周,素缘。此镜为画像中难得的保存完好且几乎无损之遗珍。通体黑亮,品相佳美。
圆倭形“卐”字纹镜 直径15.5cm;厚0.4cm;重366g
卐是佛教中一种有特殊意义的符号,乃释迦胸部所现之“瑞相”,是三十二相之一,它象征“吉祥万德之所集”。“卐”字在佛教中有“呈现在大海云天之间的吉祥象征的意思。佛教卐字是srivatsalakslana的意译,意为吉祥海云、吉祥喜旋。鸠摩罗什,玄奘等曾译为德字,菩提流支译为万”字,寓以“万德庄严、功德圆满”之意。卐字之音,起初在佛经中似无定论,从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开始,才规定此字读“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唐慧苑《华严音义》载:卐本非汉字,周长寿二年,权制此文,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从此,卐”正式被用作汉字,成为一切成就、吉祥如意的象征,表示吉祥连续、万世不断。唐五代时期流行的卐字镜,是最具佛教特色的一类。
(远古空间编辑)
月宫盘龙纹镜
直径15.3cm;厚0.5cm;重545g
葵花形,圆钮。纹饰可分为三组,上部为一满月,内有桂树、玉兔及蟾蜍。下部为一出水蛟龙。两侧分别饰一只口衔绶带的鸾鸟,展翅凌空,对首飞翔。
“千秋”铭飞天龙纹镜 直径21.2cm;厚0.6cm;重1125g
唐玄宗时期君赐臣献之镜葵花形,圆钮,龙首近钮,身躯向上作C形绕钮盘曲。龙头结构清晰,双角后髮须髯细密,张口吐舌,枕向镜钮。背鳍、腹甲、鳞片、肘毛刻画明晰。前肢一立一伸,后肢一曲一展。伸直的后肢与尾部纠结。四肢都露出尖利的三爪。龙周有三朵流云。近缘处一周凸弦纹与镜缘形成的八瓣小区内花叶、流云、方胜三种纹饰相间环列。方胜中的方格有“千”“秋”二字铭文。
此镜镜体光洁,工艺精美。龙体遨游于天际,流云飘逸于霄汉,意趣生动。这种“千秋”云龙纹镜无疑与唐玄宗华诞之庆有关。古代的龙纹和凤纹都是尊严和高贵的象征,几乎为皇家所垄断。龙是华夏祖先的重要图腾,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自河南濮阳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的蚌塑龙算起,距今已有约六千五百年的历史。唐代的龙纹受当时皇权思想的影响,相比较汉代龙纹以丰腴为美,龙的形象更为壮实饱满,是盛唐时期倍受皇室青睐的一种主题纹饰。
唐代千秋节始于开元十七年(729),每年八月五日君赐臣献,互赠千秋镜,这是大唐盛世的一项重要活动,历史留下了许多记载。白居易诗云“背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
“团团宝镜”铭六瑞兽纹镜
直径14.5cm;厚1.1cm;重585g
圆形,圆钮,连珠纹钮座。主题纹饰为六瑞兽环绕,两两呼应,相互嬉戏,追逐打闹。有的奋蹄疾驰,有的奔跑跳跃中回首顾望。瑞兽形态生动,毫发毕现,体态丰腴,眼睛圆睁,显得憨态可掬,四肢劲健,栩栩如生,活泼灵动的态势一览无余。一周轮脊将镜背分为主题纹饰区和铭文圈带区,轮脊上饰有三角锯齿纹。其外铭文内容为“团团宝镜,皎皎升台,鸾窥自舞,照日花开,临池似月,睹目娇来。”边缘上饰有三角锯齿纹和几何花卉纹。镜体白光莹亮,大气厚重,整体体现了隋唐盛世富丽堂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风尚。此镜外表铮亮如银,为我们俗称的“水银沁”皮壳,整体呈银亮色泽,这是当时铜镜的本色。
唐镜,尤其是盛唐时期的镜子,呈银白色,其金属成分中,大体铜平均69%,锡25%,铅5%,配比较为稳定。在唐代,已采用了向镜中加入微量或一定量银的新工艺,使得典型的盛唐时期铜镜泛银白色光,埋藏环境佳者很少有铜绿锈色,似乎不是青铜铸成,给人以厚重、富态之感,加之纹饰绚丽多彩、内容丰富,实为难得之艺术珍品。明《天工开物》记述:“唐开元宫中镜尽以白银与铜等分铸成,每口值银数两者以此故。……唐镜、宣炉皆朝廷盛世物云。”
葵花形双鸾鸳鸯荷花纹镜
直径19.6cm;厚0.4cm;重1445g
此镜著录于韩国北村美术馆编辑的《中国古代铜镜展•北村美术馆》一书,为韩国著名藏家旧藏。八瓣葵花形,半圆钮,钮两侧为对称舞鸾,长尾上翻,仪态华美。钮上饰一枝双颈莲花,对称式向两侧伸延再向内相交,生出莲花和花苞,一只鹦鹉倒垂于莲蓬之上吸吮花露,两片莲叶对称分支。钮下方莲蓬上立有一对鸳鸯,枝叶向两侧延伸出荷叶及花朵,外区以花卉、花果、雁、雀鸟纹两两相隔,窄平葵花缘。
此镜纹饰大气,图案精美,通体白光,品相完美。鸾为凤凰之属,象征吉祥;鸳鸯匹配之鸟,象征爱情;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为圣洁之花,这些纹饰相组合成为双鸾镜,为唐代流行镜种。唐人李商隐《无题四首》之三:“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白居易《太行路•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也》:“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李贺《谢秀才有妾缟练……贺复继四首》之二:“铜镜立青鸾,胭脂拂紫绵。”等大量的诗文诗句都提到此类纹饰,可见其流行程度。此镜与上海博物馆藏舞鸾纹葵花镜应为同模所出。
六飞天镜
直径14.3cm;厚0.4cm;重420g
八瓣葵花镜,圆钮,菱花形钮座。整镜被一周弦纹分为两区,内圈浮雕两名绕钮飞仙,间饰如意云纹。外圈饰一周飞仙与折枝莲花相间图案,均匀置于每瓣镜缘内。素窄镜缘凸起。飞天图案自唐代起即见于铜镜之上,其形象与佛教传入中国密切相关,反映出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辽金时期皆有较严格的铜禁,铸造铜镜通常需要官府许可,此镜镜缘即铭有官押“泰和八年咸平府(押)”,极具时代特色。
龙虎人物故事镜
直径11.6cm;厚0.4cm;重205g
镜作八瓣菱花形,圆钮,无钮座。左右两侧对饰龙虎纹。苍龙躯体纤长,龙尾高扬,猛虎卧伏,姿态雄健,双兽张口对视,威仪凛凛。镜钮上下浮雕山水纹,山水之上饰三位神仙人物。镜缘高凸
梵文镜
直径10.7cm;厚0.5cm;重405g
圆形,平顶圆钮,钮上有印章款。钮外一倭角方框,内有佛教咒语铭文一周,内容为准提菩萨咒语“准提娑婆诃部林唵嚂唵齿临唵么捏钵讷铭哞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驮具胝喃怛你也他唵忻隶主隶”。其外梵文咒语环绕一周。此镜铜质精良,品相上佳,通体光洁,铭文字口爽利。出于对信奉佛教者的需要,自宋代开始流行以佛教梵文、咒语直接入镜的做法。元代虽然对于道教所持礼遇态度,但由于西藏僧侣八思巴等人相继成为帝师,藏传佛教大盛。所以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佛教题材铜镜,此镜即属其中一类。
双龙纹镜
直径19cm;厚0.6cm;重880g
八瓣菱花形,圆钮,满铺海水纹为地,绕钮浮雕两条首尾相连的龙,双龙皆无角,四足,肩生饰羽。龙纹外饰一周浮雕如意云纹,素窄镜缘微凸。无角龙纹在铜镜上较为少见,为金代特有的龙纹形象。山东省滕县曾出土一件金代双龙纹镜,与此镜极类,应为同模所铸。
“大中祥符二年”纪年铭双凤纹镜
直径36.2cm;厚0.6cm;重2475g
主题纹饰为浅浮雕双凤环绕,边缘有一处阴刻铭文,因为宋代禁铜的原因,铜镜必须刻上官方机构的的验记官款方可流通和使用,所以宋代铜镜上有不少刻铭。此镜刻款铭文“建州太平坊李□照,大中祥符二年捌月日,通判莫(押),知州周(押)。”纪年镜,意为带有铸造年代文字的铜镜,在考古学断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纪年镜上见于两汉,下至明清,数量较少,历来受重视。此镜阴刻铭文中的“建州”即今福建建瓯,现归属南平。建州为当时南方三个比较著名的铜镜铸造中心,制镜有较突出的地方特色,自成系列;经考证铭文中的“太平坊”位于今建瓯朝天门外,为当时建安县的二十九坊之一。后面是“李□照”应该是持有铜镜主人的姓名,照即照子,即某人所用铜镜的意思;
“大中祥符二年八月日”中的“大中祥符”年号是北宋真宗赵恒的第三个年号,起于1008年,至于1016年止,共9年。大中祥符二年为公元1009年;其后是“知州周”、“通判莫”。经查《建瓯县志》可知,此镜中的知州周,姓周名绛。周绛乃当地名人,《县志》载“绛以陆羽《茶经》不载建安茶,作《补茶经》”。
通判莫,姓莫名弦。“知州”是宋代派朝臣为州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之名,也因上下公文均与知州联署之故。通判的差选,初由朝廷选京官任职,后改由转运使、制置使及提举司等监司奏辟。通判之掌除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通判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这一政事,在这面铜镜上得以体现。
吉祥铭文镜
直径32.8cm;厚1.3cm;重1655g
圆形,圆钮,八卦纹钮座,体量颇大,带有浓厚道教色彩。钮座四周铸有四字楷体铭文“蟾宫焕彩”,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愿望的向往。此四字吉语文字常见于明代铜镜。唐代以后,对于状元及第素有“蟾宫折桂”之说法,“蟾宫”与科举考制密切相关。明代新出现了大量与科举题材有关的吉语,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的繁荣。
猪图腾纹镜
直径7.2cm;宽0.16cm;重55g
图腾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文化现象之一,源于先民们面对无法抗拒而又难以认识的大自然各种神秘力量所产生的敬畏感。为了寻求神灵的护佑,从而产生了图腾文化。原始人群通常把图腾当作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此镜不规则圆形,双桥钮,主题纹饰为近缘处一圈同形野猪纹环绕一圈。其上的野猪纹四肢矫健,身体肥硕,耳尖而小,嘴长而尖,利齿獠牙。这里的野猪纹表现的是远古时期先人们的一种图腾崇拜,即猪崇拜思想在铜镜上的反映,指的是山上凶猛的野猪,而非圈养的家猪。它凝聚着多少远古人敬畏与信仰的意义,不仅体现了商周时期的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更多的是它以自身独特的美学特质,呈现出那种予人“拨尔而怒”的审美风尚。
周礼周官也留着许多猪崇拜的痕迹:
周礼六官:天官、地官、春官、秋官、冬官,天官又称“冢宰”。《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尚书•周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尚书•蔡仲之命》:“惟周公冢宰,正百工”。“冢”就是猪,象形会意字,屋下有一猪,有猪称号者为百官之长,反映出在周人观念里猪是极为尊贵的称号。远古仙人们为什么崇拜猪呢?因为在人们意识中,(1)猪神象征者财富、高贵。(2)猪神象征着正义、光明。因为古代取火靠“猪膏”,为此早期的先民赋予猪神为“光明”之神。太阳神、火神就是猪神。南岳祝融就是猪神,火神庙就是猪神庙。“五岳”是山神崇拜,都属猪神崇拜。(3)猪神象征着风调雨顺。古代社会,遇到干旱,靠敬猪神求雨。在早期的神话中,猪神是云神、雨神、河神。(4)猪神象征勇武、血性、神威、刚烈、坚毅的豪杰精神。
原始社会里,先民崇拜猪神,是因为猪有勇猛、刚烈的血性。“毅”、“豪”、“蒙”等字,都是与猪有关的字。(5)猪神象征繁殖力、生存能力强盛。原始社会时期,早期的先民信仰万物有灵,发现猪的生殖力、生存能力十分强盛,因此就有猪灵生殖崇拜。(6)猪神象征原始野性。猪神青面獠牙,代表着勇武、血性、神威、刚烈、坚毅,因此也是原始野性的象征。很多青铜礼器上的铭文和族徽,都有“猪”崇拜,甚至“以猪为父”。
“日有熹”铭单圈铭文镜
直径16.3cm;厚0.5cm;重675g
铭文内容“日有熹,月有富,乐毋事,宜酒食,居必安,毋忧患,竽瑟侍兮,心志欢,乐已茂兮,固常然。”镜铭中大量出现的此类享乐观念的铭文,反映了汉代社会盛期一往流行的社会心理—享乐主义。此镜铭文字体铸造精美,字峰爽利,浑穆秀丽,突出了简洁刚毅的书写风格,体现了汉代缪篆文字流畅华丽的韵律。且铭文内容完整,三字一句,读来朗朗上口,表达了当时社会,人们普遍追求享乐安逸的社会心态。
唐•青铜海兽葡萄镜 直径:20.8cm
此青铜镜圆形,构图分为内外两圈,镜外缘为高直窄线边,内附灵芝一周。外圈高浮雕葡萄枝蔓纹与雀鸟纹相间布置。内圈圆心为海兽形钮,周围环绕雕海兽六只,或匍匐、或跳跃,姿态生动,形体矫健。海兽之间有葡萄枝叶,穿插系联。整体纹饰繁密华丽,错落有致。镜中海兽皆以高浮雕镂空工艺铸造,花瓣、葡萄细致入微,为典型的唐代铜镜。
唐•青铜安居乐业镜
直径:27.4cm
此镜圆形,直径甚阔,圆形镜钮上饰花瓣纹。钮座一周饰花叶,使镜钮如含苞待放的花朵。镜背浅浮雕,绕镜钮对称两只鹌鹑,两簇花卉。鹌鹑周围环绕牡丹花,花卉竞相盛开。地纹作方格,内填充四瓣草业。鹌鹑有安居平安之意,牡丹象征富贵,纹饰寄托了对太平盛世安居乐业的向往。
唐•青铜团龙菱花镜 直径:19.3cm
此镜菱花式,凸起的弦纹分镜背为内外两区。中心有圆钮,绕钮高浮雕龙纹。龙大口吞含,以钮为宝珠逐戏。颈部两弯,纤细灵巧;身躯粗壮,布满鳞片,首尾相接,盘转成团,四肢雄健,奔走有力,身旁祥云涌动。八个菱花瓣,分别以花卉、蝴蝶填充其内,均衡和谐。
唐•青铜鸾凤团花葵花镜
直径:22.2cm
此镜葵花形,镜背中心设圆钮。素地,浮雕装饰凤凰团花。一凤一凰以镜钮为中心面面相对,右侧雄壮,头部近似兽,左侧为鸟首,略微纤细。躯体高浮雕,两腿高低错落,细观可见外侧凤腿下已镂空,表现出丰富的层次。凤与凰皆口衔绶带,脚踩枝叶,双翅高展,尾羽上扬。镜钮上下各有一六瓣团花。整器银白光,甚是精美。
唐•青铜双兽双鸾菱花镜
直径:22.2cm
此镜作菱花形,圆钮,一圈凸棱将镜背分成内外两区。内圈以钮为中心,作两瑞兽两凤鸟相间环绕,并以缠枝花草点缀其中。瑞兽头似狮子,脑后有鬃,额顶双角似龙;身躯骨肉饱满,强健有力。四爪锋利,团尾上扬。凤鸟双翅翎尾丝丝缕缕,毫发毕现,曲颈直立,仙逸飘然。外圈每个菱花花瓣内,或有祥云,或有蝴蝶,或有花卉,或有卷草等等,种类丰富,姿态多变。此镜直径甚阔,为同类题材中之大器。
唐•青铜月宫菱花镜
直径:21.8cm
此镜为八瓣菱花式,背部起凸棱一周,分内外两区。主纹饰区正中有一棵挺拔的桂树,在镜心处树干隆起形成镜钮。上部枝繁叶茂,满布镜心上端,树叶片片清晰可辨。左侧嫦娥淩空飘飞,手执花枝,衣衫随风轻摆,动感十足;右侧为玉兔执杵捣药,左下方有一只跳跃的蟾蜍,组成一幅精美的月宫图。外缘八朵祥云纹分列于八瓣之中。此镜体泛银光,光泽甚佳。
唐•青铜鸳鸯喜鹊葵花镜
直径:21.8cm
此镜八瓣葵花式,泛白光,中起一周凸棱分镜背作内外两区。内区居中圆钮,左右各有一只鸳鸯,隔钮相对。鸳鸯头系衔绶带纹,身下花枝飘展,汇于钮下方为有绽放的花朵,花上伫立喜鹊一直,口衔花枝。镜钮上方另有一枝独秀,花、叶对称分布。镜缘处八朵花瓣内相间环饰花卉、祥云、雀鸟纹饰,整幅画面极富生趣。盛唐时期将镜背设计为鸳鸯图案,以此表达珠联璧合、双宿双栖的美意。
唐•青铜天马菱花镜
直径:19.5cm
此镜菱花形,圆钮,一圈凸起弦纹将镜背分内外两区。四只天马绕镜钮环布,前有蝴蝶飞舞,身下各有祥云一朵。天马肌肉强健,身上双翼振振,四足飞奔,乘云掠行,动感十足。外圈八个花瓣内,祥云和蝴蝶花卉交替分布。纹饰铸造高突,天马前腿下方镂空。版模清晰,分毫毕现,银白外露,光气甚佳。
唐•青铜瑞兽葡萄镜
直径:17.9cm
此镜圆形圆钮,一周凸起的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六只瑞兽围绕镜钮,于葡萄枝蔓中攀援嬉戏。瑞兽或仰或伏,姿态各异,身旁葡萄枝叶缠绕,其间点缀着饱满的果实。外区环绕姿态不同的雀鸟、走兽,其间点缀缠绕的葡萄叶蔓,镜缘饰一周云气纹。铜镜图案华丽,纹饰清晰生动。
唐•青铜瑞兽葡萄镜 直径:19.8cm
此青铜镜圆形,构图分为内外两圈,界栏凸起,外有一周缠枝花卉。外圈高浮雕雀鸟、走兽与葡萄枝蔓相间排布,镜缘作缠枝草叶。内圈圆心为瑞兽形钮,周围环绕走兽六只,形体矫健,动态各异。走兽间满工葡萄枝叶,交缠杂错,为典型的唐代铜镜。
唐•青铜贴银海兽葡萄方镜
边长:9cm
此为唐代特种工艺镜,为林原美术馆旧藏。平面正方,镜背银壳。内有一条正方形凸棱,将镜分内、外两区。内区中心设海兽钮,对角线方向设四海兽环绕,葡萄枝叶点缀其中。外区雀鸟、葡萄枝叶交替分布。兽、鸟姿态丰富多变,各具特色。整器工艺精细,充满瑰丽富贵之气。
唐•青铜飞天方镜
边长:13cm
此镜小巧,方形圆钮,内浮雕两飞天四绶带鸟环绕。飞天头束发髻,体态修长,轻盈飘逸,帛带飞扬。如意祥云纹饰点缀周围,云气飘流,衬托飞天迎风而舞。四只雀鸟振翅而翔,两只一组,或上下相向,或同向而行,口中共衔绶带。绶带摇曳,与流云融汇一体,极具动感。
唐•青铜月宫献寿葵花镜 直径:17cm
此镜葵花形,蟾蜍形钮。主纹饰区正中有纠缠交错的两棵桂树,分枝纵横,树叶片片,郁郁葱葱充满镜背上端。以树干为中线,对称分布两组神仙人物。二仙女头戴花冠,仙衣飘飘,双手捧盘,跪坐祥云之上,身后有侍女跟随。其一盘内盛放灵芝,另一盘内装满寿桃。灵芝、寿桃皆延年之物,构成别样的月宫贺寿图景。
唐•青铜双鹤仙山葵花镜
直径:20.4cm
此镜为八瓣葵花形,银白光。圆钮,两侧双鹤独立,曲颈回转颔首,展羽翘尾,似在梳理羽翼。钮上饰三朵祥云,钮下饰河川仙山。仙鹤自古即被视为高雅祥瑞之禽,常成对出现,寓意清净长寿,忠贞不渝,多为文人雅士所钟爱。此镜大气厚重,布局错落有致,双鹤体态优美,神情自然,颇有仙韵。
隋•青铜瑞兽铭文镜
直径:19cm
此镜圆形,分内外两区。圆钮,莲瓣形钮座,内区饰为六只瑞兽,两两相对,环钮嬉戏,姿态各异,其间饰忍冬纹。外区饰瑞兽、禽鸟,相间排列,其间各有一铭文,连读为“放日图形,象质摸星。”镜面银光耀眼,纹饰线条清晰流畅,物象造型生动,风格华丽而端庄。
东汉•青铜光和三年尚方镜
直径:20.6cm
此镜圆形,大圆钮,上饰花瓣纹。勾云纹钮座,外有四条连弧,每个角各有一字,只有“长宜未”三字可见。连弧外各有一正面龙首,须发飞舞。边缘有铭文一周,作“光和三年三月丙寅日早,作尚方明镜,幽炼黄白商者,长宜子孙,永寿万年,上如东王父,上如西王母,长乐未央,宜侯王,富贵且昌。”镜缘作连弧纹及菱纹,内填勾云纹。此为少有的年月日具全的尚方镜。
战国•青铜三山羽翅纹镜
直径:10.7cm
此镜圆形,弦纹钮,圆钮座。座外羽翅纹地纹清晰细密,其上三个山字形纹饰作右旋排列。山字纹镜为战国镜中最为典型的品种,根据山字的数目可分为三山镜、四山镜、五山镜、六山镜四种,其中尤以三山镜、六山镜为罕见。此镜布局协调,纹饰细致,主纹与地纹层次分明,颇为精美。
战国•青铜连弧螭龙镜
直径:27.2cm
此镜圆形,直径甚阔。镜背有三道瓦纹,将纹饰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层居中有小桥钮,圆钮座,施菱纹地,内填充麻点纹和云雷纹。中层主纹装饰盘曲灵动的螭龙,外层主纹以螭龙纹和双叶纹交替环绕,地纹皆与内层相同。镜缘作一周连弧纹,整器铸造精致。
战国•青铜螭龙镜
直径:13.5cm
此镜圆形,边缘略高,镜背内陷。桥钮,上饰弦纹,圆钮座内外三圈,主纹浮雕三只螭龙绕钮游走。螭龙转头回望,身躯虬曲,长尾逶迤,四肢攀爬扭动,极富动势。地纹作勾云纹,由一块块菱形纹组成,勾云纹外满工作麻点地,二者泾渭分明又和谐统一。

唐•青铜千秋单龙葵花镜 直径:21.2cm
此镜作葵花形,圆钮,一圈凸楞将镜背分成内外两区,主纹饰为一条头尾相接,盘绕回旋的巨龙,身旁流云飞动。巨龙环钮而置,张开大口,欲吞宝珠。伸出左前爪向上,左后肢弯曲冲天,右前肢和后肢点地,龙尾卷曲,鳞片、须发以及龙爪均刻画极致生动。巨龙须发飞舞,神态威严,颇有王者之相。外区花草与祥云相间环绕一周,天地各有一方胜,分书“千”、“秋”二字。《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唐开元十七年,将八月五日定为千秋节,成为大唐盛世的一项重要活动。开元十八年的千秋节,玄宗御临花萼楼,赐四品以上王公大臣“金镜、珠囊、缣丝”等物,本件上的“千秋”当为此意。
唐•青铜银背瑞兽花鸟葵花镜 直径:15cm
此为唐代特种工艺镜,葵花形,镜背银壳。内有两条凸棱,将镜分内、中、外三区,外侧随镜缘作葵花形,内侧正圆形。银背满工錾刻鱼子纹地,颗颗分明,密不透风。内区中心设圆钮,钮座上有大鱼子纹,钮上饰花卉纹。绕镜钮环绕两瑞兽两凤鸟,间隔排布,以草叶点缀其中。中区跑兽、雀鸟交替分布,间以草叶纹。兽、鸟姿态丰富多变,各具特色。外区作小花卉纹,充分利用空间,层次明确。整器工艺精细,充满瑰丽富贵之气。
隋•青铜四灵飞天镜
直径:18.8cm
此镜圆形,镜背以布满齿纹的凸棱分内外两区。内区中心作大圆钮,镜座一周有连珠纹。绕镜钮环绕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是汉代以来盛行的方位瑞兽。《三辅黄图》卷三有:“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之语。外区有飞天环布。飞天在南北朝至隋唐大量出现于壁画之中,源于梵语“提婆”一词。因“提婆”有天之意,故译为飞天。佛教在隋代已完全中国化,此镜即是佛教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为罕见的孤品。
唐•青铜天马兽鸟葡萄镜
直径:22.8cm
此镜圆形,凸起的弦纹高圈将镜背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外区葡萄藤蔓与兽鸟相间分布。内区三天马三松鼠环绕松鼠钮相间分布,松鼠和天马有的回首顾盼,有的昂首阔步,形态各不相同,动势丰富,生趣自然。其间饰葡萄纹及枝叶纹,相互穿插缠绕,形式优美,布局精细。整器光气匀亮,工艺细腻。
唐•青铜双凤双兽花草菱花镜
直径:23cm
此镜作菱花形,圆钮,一圈凸棱将镜背分成内外两区。内圈以钮为中心,作两瑞兽两凤鸟相间环绕,并以缠枝花草点缀其中。瑞兽头似狮子,脑后有鬃,额顶双角似龙;身躯骨肉饱满,强健有力。四爪锋利,团尾上扬。凤鸟双翅翎尾丝丝缕缕,毫发毕现,曲颈直立,仙逸飘然。外圈每个菱花花瓣内,或有祥云,或有蝴蝶,或有花卉,或有卷草等等,种类丰富,姿态多变。
隋•青铜仙山竝照四兽铭文镜
直径:19.2cm
此铜镜圆形,镜背以齿纹带分内外两区装饰。内区中心设圆钮,以此环绕四瑞兽。瑞兽昂首挺胸,四肢有力,尾部扬起,灵动飘逸。瑞兽之间有花卉纹,其余空隙点缀朵朵祥云。外区楷书铭文“仙山竝照,智水齐名。花朝艳采,月夜流明。龙盘五瑞,鸾舞双情。传闻仁寿,始验销兵。”依据镜铭,此类始见于隋仁寿年间,为隋代铜镜标准器。
唐•青铜海兽葡萄镜 直径:18cm
此镜圆形,凸起的弦纹高圈将镜背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中心伏兽钮,六只瑞兽环绕镜钮,造型浑厚,形态各不相同。瑞兽身后各配置一葡萄果实,枝叶纹相互穿插缠绕,搭配和谐而富有生趣,线条流畅而形式优美。外区葡萄藤蔓果实与禽鸟相间分布,雀鸟展翅飞翔,外有花卉边。整器版模佳良,泛现白光,富丽堂皇。
唐•青铜双凤双花镜
直径:18cm
此镜圆形,镜背中心设圆钮。素地,浮雕装饰双凤双花。两凤躯体高浮雕,两腿高低错落,细观可见外侧凤腿下已镂空,表现出丰富的层次。
唐•青铜仿战汉交龙纹镜
直径:17cm
此镜圆形,镜背有两条凸棱,棱上装饰绳纹。凸棱分镜背为内、中、外三区,其内皆装饰交龙纹。外圈龙纹具象,可辨首尾。中、内两圈则仅有躯干。交龙纹镜流行于战国及西汉早期,此件纹饰不类战汉,形制属唐式,为唐代仿古之作。
唐•青铜海兽葡萄镜 直径:14.5cm
此镜圆形,呈水银沁色,皮壳别致。镜背有凸棱一周,分图案为内外两区。内区中心设伏兽钮,环绕海兽四只,奔走于葡萄藤蔓之间;外区有雀鸟葡萄间隔一周。
汉•青铜四乳四神镜 直径:21cm
此镜圆形,镜背中心大圆钮高突,钮一周有方形边框,内浮雕花瓣纹。外侧四乳突,分割四神。四神有天禄、辟邪、朱雀、翼龙,浮雕层次丰富。镜缘外有齿纹及鸟兽纹一周。器型纹饰属东汉晚期器。
六朝•青铜青盖作龙虎铭文镜
直径:16cm
此镜圆形,皮壳暗沉,圆钮高突,有龙虎纹绕钮一周。龙虎外围,有铭文“青盖作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得天力,传告后世乐无极。”镜缘高而斜,饰三圈齿纹。制式、铭文为东汉末至魏晋铜镜器。
六朝•青铜龙氏作龙虎铭文镜 直径:14cm
此镜圆形,镜背大圆钮高突,环绕浮雕龙虎纹。外侧有铭文“龙氏作竟四夷服,多贺君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复,风雨时节五毂熟。”镜缘作齿纹。制式为东汉末至魏晋器。
元•青铜云龙纹大型镜 直径:42.5cm
此镜直径甚阔,边缘仿战汉制式,外侧高起,镜背陷地高浮雕龙纹。龙大口獠牙,颈部两弯,纤细灵巧;身躯粗壮,布满鳞片,首尾相接,盘转成团,四肢雄健,奔走有力。龙身旁祥云涌动,须发、背鳍随风飘逸。镜钮为两如意云头纹组合而成,钮座倭角四方,恰入龙口之中,宛若追戏的宝珠。整器厚重精美,足具气魄。
元•铜鎏金准提观音镜
直径:9.7cm
此件元代青铜鎏金,镜面外有一周梵文准提咒。镜子背面中心绘准提观音,外圈撰写“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陀,具胝喃,怛侄他,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等准提咒。准提观音又称“准提佛母”、“七具胝佛母”,准提为梵语Cunte的音译,意为清净,赞叹心地清净。密教认为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六个化身之一。佛家认为其可成就延命、除灾、求子诸愿。

(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