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中操:让学习轻松起来
(2012-10-31 23:21: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原创论文 |
课中操:让学习轻松起来
鹤池苑小学 陈凤
[内容摘要]:小学低段儿童的可持续注意力只有20分钟,缺乏学习的耐性。如何让孩子保持注意力的连贯性,课中操便应运而生。但是传统的课中操内容单一乏味,缺乏精心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无法承载更多的教学内涵。在新课程倡导的教师应积极成为课程资源开发者的理念下,本文试从课中操的趣味性、情境性、整体性、目标性等特点出发,寻求课中操与复现文本、学习生字、复习运用、角色体验、想象表达、激励性评价等教学任务的有机结合,让课中操真正为我们的课堂服务。
[关键词]:课中操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7至8岁的儿童持续集中注意只有20分钟, 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耐性,不能长时间地对某件事保持专注。而小学一节课是35至40分钟,因此在一、二年级的课堂中,我们能经常看到学生思想走神、坐立不安。课中操的出现正是遵循了低段孩子心理发展规律。传统意义上的课中操就是每节课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授课暂停,师生们在教室里一起做一些肢体活动。这在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调节课堂气氛上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传统意义上的课中操弊端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课中操内容单一乏味,缺乏精心设计,一般都是以纯粹的肢体活动为主,时间长了很难激发新课程下孩子们的参与热情。部分老师担心学生由于活动兴奋过度,很难专心投入后面的学习,经常草草收场。其次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很好地融入教学整体,往往为课中操而课中操。
笔者长期从事低段的语文教学,对课中操活动如何结合文本内容和教学任务,最大限度地为教学进程服务,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首先笔者以为一个富有实效的课中操应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趣味性
课中操是从儿童的身心需要引发的,它的出现是我们教师为了保持学生持续注意力的一种手段。如果课中操缺乏一定的趣味性,怎么能够让儿童自主活动,怎么给孩子们放松心灵,到时课中操的作用将不复存在。
二、情境性
课中操属于教学游戏范畴,我们知道教学游戏还是带有一定的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这些任务和目标往往隐蔽在假想的情景中出现。只有当我们的课中操具有一定的情景性,学生才会把课堂假装当作其他情景而发现它的潜在意义,同时又因为清楚“这不是真的”而在想象中进一步体会到游戏(学习)的乐趣。
三、整体性
课中操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我们应该把它看作是一个连接课堂前后部分的桥梁。它既可以不露痕迹地温故梳理已学内容,还可以巧妙地预示后面部分的学习内容,甚至在活动中提前铺垫。总的来说,能与整堂课浑然天成的课中操才是精巧的。
四、目标性
课中操的开展应有一定的目的性。活动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在设计课中操时,要充分考虑文本内容,围绕教学目的来设计。这样课中操的目的十分明确,不是为做操而做做操。课中操引入旨在促进教学,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它的设计既要着眼于活动本身的趣味性,更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的内容。要以该节课的教学目的为总目标,以该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主题,紧扣内容,合理安排游戏,在最大能力范围内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结合课中操以上的四个特点,笔者以为课中操的设计和实施主要有以下一些策略:
一、课中操与复现文本相结合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在进行第一教时的教学时,笔者根据课堂前半部分教学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中操:
师:“兴奋的小柳树们,让我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到外面去走一走好吗?”(课件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图片,播放音乐)
生:(高兴地说)好!
师:来到大自然,心情特别好。
先做深呼吸,再来扭细腰,
甩一甩手臂,伸个大懒腰。
(生随着音乐跟着老师作深呼吸、扭腰、甩手臂的动作。)
师:梳梳你的头发,我们到湖边去照照自己好吗?
生慢慢坐到座位,然后静下来。
以上这个课中操的动作设计——扭柳腰,甩柳枝,梳长发看似简单,其实这些简单的放松动作复现了许多跟文本内容有关的元素。学生在课中操中完全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他们把自己想象成了美丽的小柳树。呼吸、扭腰、甩手、伸懒腰这一系列的动作是那么自然,在完成这些动作的同时,同时也对刚才的学习内容做了一次巧妙的梳理。这个课中操不仅考虑到了“操”的特点,让学生身心得以放松,以便在活动过后更好地投入后面环节的学习。更妙的还是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感悟。
二、课中操与学习生字相结合
《春雨的色彩》的教学进行到一半时,笔者安排了这样一个课中操:
师:小朋友,想不想跟着老师去田野听一听小鸟们的争论?那就让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春天的美景吧!(音乐响起,学生起立,跟着老师一起走。)
师:小朋友,春天到了,许多花儿开了,跟它们打声招呼。(教师出示写有花名的卡片,领着小朋友读。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打招呼。)
师:小朋友,春天到了,许多小鸟也飞来了。(小朋友跟着老师学鸟飞:我学燕子飞呀飞,我学麻雀飞呀飞,我学黄莺飞呀飞。)
师:嘘,大家快坐好,小鸟们到到齐了,他们的争论开始了,大家可要仔细听了。(很自然地引到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学生在以上这个课中操中不仅玩起来、动起来了,更妙的是在这个课中操中还对下面的教学内容做了铺垫,课中操里提到的小草、柳树、各种花的名字、各种鸟的名字都是后面课文即将出现的生字,在游戏中,小朋友无意识地和它们都打了个照面,为后面的正确朗读课文降低了难度。
三、课中操与复习运用相结合
笔者在教学复韵母《ai
师:小朋友,韵母乐园有个苹果园,我们去那儿玩一玩,好吗?(小朋友全体起立,音乐响起。)
师:小朋友们挺起胸,背上箩筐去摘果。看见太阳叫一叫,太阳你好。
生一边走一边招手说:太阳你好!
师:挺起胸膛继续走,看见一棵苹果树。
生:(一边摘一边说)摘一个藏起来,摘一个藏起来。
师:跳一跳,摘一个,跳一跳,摘一个。
生继续做动作,念儿歌。
师:小朋友抬苹果,ei 哟,ei 哟,抬回家。
师:小朋友听到你们ei 哟、ei 哟地抬苹果,有个复韵母以为你们在叫它,所以它也跑来了,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来到我们面前。(转入下面的教学)
这个课中操的设计顺应了孩子爱玩好动的特点,学生看似在蹦蹦跳跳、说说唱唱,其实学生在活动中复习了刚刚学会的“ai”的读音。你瞧,上面带横线的字都是含有ai的音节。在这个课中操中,巩固知识与活动的结合是多么浑然一体,同时教师又通过让学生“ei 哟,ei 哟”抬苹果自然地过渡到下个环节,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课中操与角色体验相结合
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落叶》时,对其中小动物的动作教学采用了游戏活动中学习的方法,我们不妨把它当成是一个课中操。
师:(指着黑板上的小虫、蚂蚁、小鱼、燕子):你们就是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指一生)你是?
生:我是小虫。
生:我是小鱼。
生:我是燕子。
生:我是蚂蚁。
师:好可爱的小动物,我好喜欢你们。你们有的游来,有的爬来,有的飞来……
快爬来呀,来呀……
生:(开始有点犹豫,继而个个做起爬的动作)
师:爬!游!飞!坐!
生随师的口令迅速地做着各种动作,课堂活跃万分)
师(突然指着讲台前的空地):这儿有一片落叶,小蚂蚁们快坐上来!生瞬间将空地坐满。
师(指着下面学生的座位):看,那儿也有许多树叶,快坐那边去!学生纷纷回位。
师:听好了!藏!
(生纷纷躲到桌子底下。)
师:还有一个词语——躲藏!
有些学生稍稍动了一下,仍然躲在桌下。
师:藏和躲动作一样,看来有的词是一个意思。
师:最后一个动作——坐!
学生通过一次次地做小动物的动作,不仅是在用动作积累语言,更是在让自己的创造力尽情放飞,用动作去体会、积累语言,对于好动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在快乐中吮吸知识的乳浆。此时的课堂不在成为限制的代名词,而是快乐的诞生地。
五、课中操与想象表达相结合
曾听到一位教师教学《蒲公英》这首小诗,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别具一格的课中操设计:
师:小蒲公英们,我们离开教室去外面的世界游一游,好吗?
生(兴奋地睁大眼睛,大声回答):好!
师:那就让我们离开自己的座位,飞起来吧!
生随着音乐在教室里飞来飞去,好不热闹。
师:蒲公英宝宝,你们飞到哪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飞到了北京,看到了雄伟的天安门城楼。
生:我飞到了小河上,看到了小鱼们在河里欢快地跳舞。
师:我们继续飞呀飞,现在你又飞到了哪里?
生:我飞过高山,来到了草地上,这里很美,我要在这里安家。
生:我飞到了沙漠,这里没有绿色,我要在这里安家。
师:小蒲公英们,我们继续飞,你还会去哪里,会看到什么?
……
在课堂中,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飞翔,这已经够吸引孩子的兴趣了,何况在飞翔的过程中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心中最想去的地方借小蒲公英的嘴表达出来。有时一个简单的动作,由于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多次重复也是快乐的!
六、课中操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
激励性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激励性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不过,平时采用的激励性评价方法比较传统,有的学生已“了如指掌”。在教学《四季》一课时,有位老师就利用课中操这一种新颖的、不落俗套的精神鼓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授课中,当学生用稚嫩的童声读出“春之美”时,教师神秘地说:“同学们读得非常棒,想知道老师要奖励你们什么吗?”
在他们期待的目光中,这位教师抖出包袱:“老师奖励你们模仿小鸟飞!”“哇―”,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地叫起来。几乎同时,他们又不约而同地伸开双臂,幸福地表演起来。顿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许多学生边表演边情不自禁地朗诵着课文,连听课的老师都不禁笑出声音。随后教师又奖励学生青蛙跳、当调皮的雪人。可想而知,此时课堂中的学生是多么幸福。
游戏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在游戏的气氛中学习,往往感觉不到学习任务的本身,但是学习的目标就在游戏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学习,是教学的高境界。课中操作为低段教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必须让它发挥最大的教学功能。在这里课中操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唤起学生有意注意的一个僵化形式,课改背景下的课中操应当被赋予更多的教学内涵。换句话说,课中操只有与教学任务有机结合,才能有一个多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