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是“脸盲症”患者

(2024-01-06 10:53:59)
标签:

教育

分类: 世说私语

我是“脸盲症”患者

/陈益林

我一直为记不住交往过的人士的样貌而自责懊恼,但一直找不到一个确切的词语来概括这种病症。直到有一回,批阅学生随笔,有位同学用了“脸盲”一词,让我一下子拍案叫绝。认不到字的叫“文盲”,记不住人家样貌的叫“脸盲”,“脸盲”一词仿造得实在精当!

现在有许多有关“脸盲”的测试题,我用“壹心理版”的20道测试题作了自我检测,诊断结果我是中度脸盲患者。诊断报告里说:“你的情况一般严重,属于大众水平。基本上来说,你不会轻易把两个人搞混。”但我认为这个检测报告不很准确,我自感脸盲程度远不止中度。
    自加入东阳市诗词楹联学会,前一次一同采风诗友互相认识了,隔不多久,第二次采风又相遇了,人家都认得我这个“陈老师”,可是我老是会对一些诗友表现出陌生情状,因为我实想不起有没有见过他(她)。不知“脸盲”是否会随年纪增大而趋于严重,年届花甲,新接手一个班级,总是很长时间难以将学生的姓名与实体对应准确。现在流行教师主动向学生打招呼问好,为了表现老师的年高却温和,看到学生,我会主动叫上他们的姓名与他们打招呼,结果好几次遇到“老师,您认错人了”的应答。

最为尴尬的一次是:在一次宴会上,有位长得比较壮实的男士,我看着面熟,想起他应该是东城书画界名流贾先生。当与我同桌的一位朋友问我那位男士是谁时,我很肯定地说他是贾某某。结果被那位男士听到,断然否定,“我是王某某!”当时我一激灵,脑子里电光火石般那么一闪,回忆全出来了——是王某某!我与他一同随拔尖人才团队外出考察还同行过几次呢,尤其是那回在敦煌附近的魔鬼城还因为汽车抛锚一同遇了一次险。

瞧瞧我这记性,真恨不得拿把榔头敲一下自己的脑袋,将“脸盲”之症彻底砸烂。有些朋友是人来即熟,人走也记得牢。当我对他们这种本事表示由衷钦佩时,他们会说:“把人记住,是对人的一种尊重。”这下完了,脸盲者是对人不尊重之人?我很想对人尊重啊,可就是记不住人哪。好在当了一辈子普通教师,没有涉足官场。如果涉足官场,你对“人脸识别”如此低能,那还了得?

由于多次因“脸盲”之故闹糗事,我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智商太低,记性太差。后来对自己作了全面评估,又看了些资料,才慢慢地消除了这种近乎自虐的心理。你说我记性差吗?我背起课文来记性很好啊,记得小学时课文背诵比赛,我总是夺得全班第一。202331日的《中国科学报·脸盲其实很常见》一文披露:受脸盲症影响的人(3.08%)远比此前认为的(2%2.5%)多;每108人中有1人患重度脸盲症,每47人中有1人患轻度脸盲症。……现在,美国哈佛医学院(HMS)和VA波士顿医疗保健系统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关于该病的新见解——这种病比此前认为的更常见,每33人中就有1人可能符合脸盲症的诊断标准。他们表示,这意味着超过1000万美国人患有脸盲症。”“吾道不孤”,看来世界上“脸盲”人士不老少啊。

有一天,读到我校校友潘建伟回忆与杨振宁交往的经过,让我捧腹之余,由“脸盲”而引发的烦恼纾解了不少:

我还记得在2005年第一次与杨先生交谈时,他告诉我获得了当年的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后来我到新疆去参加颁奖典礼,正好在电梯里遇见了杨先生。我很激动地向他问好,杨先生却问:“你是哪个单位的?”我回答是中国科大的。杨先生说科大有一个叫潘建伟的工作不错,这回获奖了。我只得直言我就是潘建伟,杨先生听后哈哈一笑,说:“抱歉,我记不清你长什么样子了。”

后来又与杨先生见过几回面,他仍然没有记住,直到见面的次数多了,才终于记得我的样子。其实这并不是由于杨先生年纪大了,我们团队的很多年轻教授包括我自己在内,对一个人的工作记得很清楚,却往往记不清他的长相,这应该是我们都专注于学问本身使然。

还有一次偶然的事件让我印象深刻。2016年杨先生在北大出席求是颁奖典礼时不慎跌倒。杨先生当时已是九旬高龄,在场的所有人都很揪心,杨先生却像一个孩子似的笑着对我说,潘建伟啊,我刚才摔了一跤!无论是“脸盲”还是“老顽童”,其实都是体现了一个学者醉心于学术的纯净的灵魂;而这种纯净的灵魂,正是产生大师的心灵土壤。

潘建伟校友把某些人的“脸盲”归结为拥有一个“醉心于学术的纯净的灵魂”,我自然不敢拿杨振宁、潘建伟来自况,但至少我认清了“脸盲”不一定是罪过,有时甚至是一种灵魂纯净的“优点”。

后来又读到了不少伟人、名人的“糗事”,才觉悟到凡人常会患的“心理自虐症”,往往是因为我们人格的自我矮化造成的。我们往往用仰视的角度去膜拜伟人、名人,以对伟人、名人完美无瑕的想象给自己造成一种心灵威压,结果压出了我们心底的自卑和怯懦。按理,爱因斯坦应该拥有世界最高智商的脑袋了吧,但他毕竟不是天神,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马克思说“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我把它理解为“我所具有的(缺点)我都具有”。爱因斯坦等我们敬为天人的伟人其实也难免会有凡人的缺点和毛病,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普罗大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语诚不我欺也。

有一回爱因斯坦去坐火车,遇到列车长来查票,他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车票。

列车长客气地对他说:“教授,不用找了,我知道您是谁。”说完,列车长就继续往下查票。

列车长查完这节车厢,准备离开到下一节车厢去,可是转头发现爱因斯坦还在找票,甚至跪到地上去找。

“教授!教授!您真的不用找了,我知道您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我相信您一定买过票了。”列车长热心地说。

爱因斯坦抬起头,很不好意思,尴尬地对列车长说:“我也知道我是谁,但是我必须找到这张车票 ,因为我忘了要到哪一站下车了,只有看看车票才知道!”

伟人、名人的优点,我们当然得学,但多搜集、了解点名人、伟人的“糗事”,未尝不是一种达到自我精神胜利、摆脱心理失衡的妙招。

虽然患有“脸盲症”,但我现在释然欢然,像美国沃尔特•惠特曼《大路之歌》中说的:“我轻松愉快走上大路,我健康自由,世界在我面前,长长褐色的大路在我面前,指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如果有朋友责我以“脸盲”,我往往轻松地展颜一笑,拱一拱手,说上一句:“无心之过,朋友,请见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