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雨霖铃》专项练习
一、基础题
(一)选择题。(共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骤雨(zhòu
)
B.耆卿( qí )
C.禅让(shàn)
D.胭脂( yān)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都门帐饮无绪(心情,情绪)
B.暮霭沉沉楚天阔(
云气,雾气)
C.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忍受,承受)
D.此去经年(一年)
3.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渲染功业无成的伤感。
B.运用比喻,使形象更加鲜明。
C.交代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D.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4.对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写作技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感情。
B.运用白描手法,写人物动作、情态。
C.运用人物行为,烘托离愁别绪。
D.运用虚拟想象手法,表达深厚的感情。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描绘的“景”和“情”分别是(
A.幽静的
B.清凉的
C.凄冷的
D.明丽的
6.下面对《雨霖铃》一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一对恋人分别之时心心相印,只需以眼神示意,已不必用言语道别。
C.“念去去”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的“去去”二字叠用,读时需一字一顿,方能使读者体会出道路遥远,前途茫茫。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密有致。
(二)断句题
7.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在文中需停顿处加“/”线(对一处,得半分,共计6分)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二、课内语段阅读。(10分)
阅读《雨霖铃》一词,完成8—9题(10分)
8.《雨霖铃》是怎样有层次地写离情别绪的?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情景有什么不同?整首词有怎样的意境?(5分)
9.词自上片“念去去”之后是写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怎样表述自己今后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的?(4分)
三、课外拓展(共2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0—11题(8分)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0.《蝶恋花》一词开篇第一句“伫倚危楼风细细”为叙事句,试对其意境和内涵加以赏析。(4分)
11.“拟把”一句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8分)
宋词人物
乔雨
一
你无奈地走了,在一个本该是轻罗小扇扑流萤的七夕之夜,在一个本该是丝弦弄音,听那首霓裳羽衣曲的七夕之夜,被迫放下了你放不下的书画词曲,喝下了那杯为你预备良久的鸩酒。
13.这五位宋词人物是按年代先后顺序排列的吗?作者布局谋篇的诀窍是什么?(3分)
14.这五位词人的共同点是什么?举出第五位词人的两首不同风格的词,作者将其殿后的用意何在?(6分)
15.结合原文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子含义的理解(4分)
四、作文(40分)
16.请以“诗意地栖居”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立意自选。字数不少于800。
《声声慢》专项练习
一、基础题(共16分,第1—4题每小题各3分)
1.《声声慢》一词所写的景物的季节特征是(
A.初秋
2.下列句中音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休息,调养
B.怎敌他、晚来风急:对抗,抵挡
C.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依次产生的情况
4.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定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
B.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C.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D.本词结构上打破了上下阕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5.下列这副对联写的是谁?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扬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二、课内阅读(共14分)
阅读李清照《声声慢》一词,回答第6—9题(共16分)
6.开头三句 字是怎 有层次地表现出词人的内心感受的?(4分)
7.“过雁”引发了词人哪两件伤心事?(2分)
8.“满地黄花 积,憔悴损。如今有谁 摘?”这 句寄寓了作者怎 的感情? (4分)
9.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句扩写成一个120字左右的想象片断,要求不改变原词的意境和情感。(6分)
三、课外拓展(28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0—11题(7分)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0.“红藕香残玉簟秋”除了表明秋天已至,还有什么深刻意蕴?(4分)
11.“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21分)
乱世中的美神
12.文章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时空的孤独,她遇到的另两大磨难是什么呢?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13.文章四次提到那个“孙姓女子”,其画线的三处作用分别是什么?(6分)
14.作者为什么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试根据文意简要回答。(5分)
15.为什么说李清照是“乱世中的美神”?试根据文意回答。(6分)
四、作文(40分)
16.请以“清照,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字数不少于800。
《雨霖铃》参考答案:
1.
6.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的是一对恋人分别之时难过得无法用语言表达,是欲诉无言,欲语泪先流的情状。
7.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8. 第一问:《雨霖铃》先写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分手时难舍难分的痛苦和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 心赏”的极度孤独、 聊。(2分)第二问:上片主要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的设想。(2分)第三问:整首词的意境是 绵悱恻,凄凉哀婉。(2分)
9. 一个“念”字,引出别后情景。“去去”写别后更行更远,直到楚天尽头。作者借“杨柳岸晓风残月”衬自己别后的天涯孤旅,情景相生,倍觉伤情。再设想一别多年,形单影只,即便良辰巧遇,美景在前,也 心领略,欲语 人,将哀情愁绪抒写得淋漓尽致。
10. 此句将主人公的外在形象像一幅剪纸一样凸现了出来。主人公独自一人久久伫立在高楼之上,向远处眺望。“风细细”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整个画面立刻活跃起来。而且能引发读者探究和想象:他“伫立”危楼做什么呢?
11.第一问:侧面烘托的手法。(1分)第二问:准备借酒力摆脱春愁,结果是强装笑颜,饮而无味,从而烘托、突出了春愁之重。(3分)
12.依次为:李煜
13.不是。(1分)布局由婉约凄婉逐渐到豪迈奔放(2分)
14.
15.共同点:一样的惊才绝艳、一样的抑郁忧思。(2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两首词风格迥异,前者奔放豪迈大气,后者婉约细腻柔情。(2分)作者将其殿后,实则将苏轼视为宋词由婉约到豪放过渡的集大成者。(2分)
15.①“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君王。”作为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他却创作出了具有永恒价值的凄美词作,人因词名,李煜所以得以永恒。
②柳永乃是他生活的时代中最有才情、最为洒脱、最为人称道的词人,他的才情、多情、风雅对士大夫集团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致成为士大夫竞相效仿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