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常识之毒药”为良方

标签:
打破常识生活方式 |
分类: 思想 |

无论哪个时代,都会存在“重视常识”和“打破常识”这两种信息。当然在公共场合,阻止不符常识的举止,鼓励按照常识进行的生存方式自不必说,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周围也充斥着“打破常识”的信息。
例如,“没有‘摆脱常识束缚的杰出构想’就不会有新产品、新业务的产生”、“不做大公司的工薪族,探索自由的工作方式”、“不被常识性的婚姻观和家庭观束缚,寻找自己的生存方式”等等……古今中外,这种“打破常识”的信息,反反复复被人们提到。
那么,常识应该坚守,还是应该打破它呢?应该选择哪一个?
回顾我的咨询经验,发觉受“常识”折磨的人确实不少。每天按时上学上班、结婚组建家庭、挣钱养家……现在还有很多人,害怕自己脱离各种各样的常识和规范,被巨大的压力紧追不舍。
在这种意义上,我赞成“打破常识”的信息。至少,对于勉强把自己塞进常识的框架忍受痛苦的人来说,从常识中解放出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因为,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将我们置于常识的框架之下,破坏一项才能就意味着社会的损失,非常不利于人们度过充实的人生。
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觉得只要无视常识就可以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实际上我认为,如果没有好好学习和常识的相处之道,我们最终将无法充分发挥与生俱来的个性。
实际上原本就不存在与当前时代的常识和规范完全吻合的人,换句话说,无论对谁,常识都是一种拘束。
对于大家都觉得拘束的“常识”,你将如何运用它呢。简言之,关于常识我们所应该考虑的就在这里。
就好比,常识就像我们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的道具服。无论看上去多么合乎常识的人,都无法用真实的姿态生存下去。这些人大概只是巧妙地穿上了“名为常识的道具服”,而被错看成是“素颜”。我想如果转到那些人身后,肯定都带有拉链,将拉链打下,呈现出的就是他们和常识相距甚远的真实姿态。
“常识是道具服”这件事,对于知道的人来说不必指出,它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实。
但是世间还有很多人不了解这件事,他们没有和常识达成和解而依然在饱尝痛苦。那些勉强让“自己”符合“常识”,即将崩溃的人,不妨把常识和“自我”分离开来,尝试去演绎常识。仅仅这样,也可以让痛苦的窒息感消失。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独特个性,说到这一点,想必很多人会说“这我知道啊”。但是,“每个人都拥有独特个性”这一事实是非常可怕的。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却寥寥无几。
试想一下,你突然不经意地打开了家里桌子的抽屉,发现那里塞满了俄罗斯套娃,你肯定会感到毛骨悚然。
比喻虽然有点不恰当,但这种在他人身上发现的自己完全无法理解也没有共鸣的感受,就是一种让人非常不舒服的体验。
这种体验并非一句“啊,你和我不一样呢”就能带过的,而是你和对方之间有着意想不到的隔阂。这就是我们在了解了彼此真正的姿态后,会让你惊讶到神志不清的“不同”。
那么,如此迥异的两人,却能勉强交流又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些都是“常识”的作用和力量。正因为每个人都穿着以“常识”为名的道具服,就算是互相差异很大的人,也可以携手共进。
我认为这是人类文明在进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个发明。如果没有“常识”这个道具服,那么充斥在世界上的70亿互不相同的个性,将会出现想象不到的混乱。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带有谁也无法理解的“绝对变态性”生存着。而常识就是遮盖隐藏这一“绝对变态性”的面纱。
因此,“重视常识”和“承认个性”,这两件事完全不矛盾。而且,如果能坚守并促进自己内心的绝对变态性即一个人的个性的话,那他就能掌握比任何人都合乎常识的举止。
这个世上,有些人喜欢对政治和社会问题,或者艺术和文学阐述自己的见解。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不是立即表达出来,获得某人的理解。真正意义上的“你的语言”,是拒绝自己以外的所有他人的理解,只能是绝对变态性的存在。
简单地用语言来表现,进而获得别人的理解都不是个性,这些往往只是从别处听到的他人的想法,他人的感情罢了。
个性是 “我感觉这样”,它虽然会让你觉得孤独,但也是坚不可摧的感觉。这个世界上自己以外的其他人也都是一边感受着“不同”,一边毫不犹豫地坚信“是这样”。自己内心拥有的绝对信念,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
本文由翰文网原创翻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也想在翰文网发表译作展示自我,建立个人口碑,
请访问翰文网www.cnposts.com ,加入翰文网译者大家庭吧。
“输出型”翻译学习的倡导者
分享异域文化和价值观
联系我们
1、发送邮件至 info@cnposts.com
2、添加微信 flyerflyer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