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自己当成信息过滤器

标签:
信息过滤器发现 |
分类: 思想 |
记下每天的发现可以将时间的流逝转化为知识的积累。
如果有所发现却什么都不记下,那么即使自己感觉每天都有大发现,知识积累可能也与几年前一样在原地踏步。只要将发现记下来,记下的发现便会成为新发现的基石,如此日积月累便有可能逐渐缔造成巨大的知识架构。(《知识生产技术》p28)

上次提及的矿泉水标签和思想家帕斯卡的历史性实验场一样,也不过是将单纯的印象与其他知识进行结合的一个例子。
同理,记下平常能触动自己神经的语言、有所感悟的新闻、觉得不可思议的事,便能让自己如过滤器般过滤流逝的繁杂信息。“发现笔记”也可以称之为用“自己的心灵和知识”过滤信息的信息过滤器。
对于制作“发现笔记”梅棹老师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梅棹忠夫简介:在日本生态学、文明学、民族学、信息学等各领域均有造诣,曾担任大阪世博会策划及会后新建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简称民博)的第一任馆长。著有《知识生产技术》等众多著作。(1920年6月13日—2010年7月3日)
制作“发现笔记”的四要点
1、
通过写成文章记下来而非只是想想,便能令自己观察准确、思考周密。同时,自己过段时间再看
2、
发现是惊讶、不协调,是好奇心,是点燃热情的起点,所以必须尽快在最初的印象模糊前记下来。
3、
要随时随地记下发现,记录用的工具则必不可少。梅棹老师提倡随身携带笔记本和信息卡片,现在可以再加上智能手机等工具。
4、
梅棹老师的“发现笔记”不同于日记。为了区分各种发现,应有意识地用最简单的架构记录发现,如一页只记一项,每本笔记本制作目录索引等方式。信息卡片一张记录一个完结的发现和想法,通过将其依时间顺序分开排序,能更容易发现信息之间的关联性。
现代的“发现笔记”
那么,从梅棹老师的时代回到我们所处的现代,制作“发现笔记“时这些建议还有用吗?现代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首先,“用文章记录”说的是留下有逻辑性的文章。即使记录工具为智能手机,这一建议也依然有用。
但是现在,没有时间写文章时,也可以设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留下完整的记录,如拍下照片等方式。这种情况下也必须标记拍了什么及照片中的哪部分为发现。虽说照片是强有力的证据,但如果不知道当时是基于什么想法拍摄的,那么照片也就失去了其作为信息载体的意义。
追溯数码相机拍摄的老照片时,看到一张在国外酒店拍的门把手的照片,可能会寻思“当时为什么拍了它呢?”即便只写了一行“为什么这个酒店的房间里面也有锁孔呢?”,现在也就知道当时拍照的想法了。
时间、地点、对象等这些信息内容可谓承接前后文以承载信息的支架,从而使信息不丧失其本身的价值。“用文字记录”的信息也必须包含照片、拍摄所记录的时间、地点等承接前后文的文脉信息。
“当场记录”和“随身携带记录工具”在现在也尚未失去其重要性。当场同时记下笔记的这种作风是不损发现的新鲜感的一个窍门,以防让人以为拍下照片便可安枕无忧。
现在的智能手机不仅能记下笔记还能拍照、摄像、录音,也可利用手机终端自动保存的时间、地点等信息。
(本译作转自翰文网www.cnposts.com
订阅微信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搜翰文网微信号cnposts,
翰文网官方微信每天为您推荐精彩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