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人们有罪恶感意识的时候

(2014-11-14 16:34:39)
标签:

情感

罪恶感

研究

感情

分类: 思想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达勒姆的在住居民罗素.罗宾逊(44),最近去拜访母亲的时候,母亲希望他跟自己第二天想去参加离家120公里远的地方举行的家族的重要祭祀活动。那是他的姑姑要晋升成为神职人员(牧师)的神职人员就任仪式。

  当人们有罪恶感意识的时候

  有过离婚经历的罗宾逊先生(大众传媒专业的大学教授)虽然很想去参加就任仪式,所以就告诉自己的母亲说周末他7岁的孩子要来他想和孩子一起过周末。


    但是他母亲也不示弱,就对他说“你必须要参加家族活动”。他很能理解母亲,但是跟他母亲说要变更和孩子的计划已经来不及了。母亲再一次拜托了他,但是他还是拒绝了。

    于是乎,他母亲加强语气说“知道了,不去也行”,又补充了一句说“我知道你有你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我们作为你的家人你也这么绝情”。

    罗宾逊先生说“其实他还是很想让母觉得是他自己不对”,那真的果然有效果了,实际上他意识到是自己不好。

    罪恶感有可能成为强有力的动机,如果罪恶感意识非常强的话,真的会到了一种让自己做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的程度。

    当然很小的罪恶感也有好的作用。自己觉得自己不好的时候,再加上自己感觉到罪恶的时候或许真的会创造出良好的结果。但是,专家指出有合理根据的罪恶感或许很好,但是毫无根据的罪恶感是很不好的。而且,罪恶感(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好)和羞耻心(自己觉得自己很丢脸)之间的差别是很暧昧的。

    2014年3月学术杂志《心理科学》上登载的关于以犯罪者为对象的研究论文,表明感到自己有罪恶感的人比起感觉不到罪恶的意识的人来,再犯的可能性很低。

    研究团队以15中假设为依据准备好了(一部分表现出自己有罪恶感和一部分有羞耻感的人),在华盛顿郊外的监狱里服刑的476名犯人。根据服刑者的自身状况感觉到自身的罪恶感和羞耻感的程度用1-5,5个等级进行评判。

       研究团对那些从监狱里释放出来1年后的服刑者进行了追踪调查,针对释放之后的罪恶感进行询问(包含了被检举和未被检举的),把他们的报告和执法当局的记录进行比较。

     在最初的调查中表示自己感到有罪恶感的服刑者,在一年之后再犯罪的几率的确是很低。

      论文的主要笔者约翰。梅森大学的润.丹格尼教授(心理学)表示”“罪恶感是一种友谊的情感,可以催促自己改正自己所造成的伤害”。但是,“如果感觉自己本身很丢脸,就会想隐瞒、逃避或者否定,另外更多的是指责别人而不是指责自己”。

      丹格尼教授30年来一直在研究成千上万人的罪恶感问题,除了机场和大学里的人以外,以小学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了对什么事情会有罪恶感?回答最多的是,撒谎,骗人还有偷盗。

      针对从多小的时候就开始有罪恶感,或者为什么会有有罪恶感和没有罪恶感的人的理由。根据该教授了解到,研究的结果显示跟遗传和养育方式没有明确的关联。

      据专家的意见,在出生后15个月的小孩子除了能够有感觉难为情或者为难的意识以外,到2岁的时候就开始会感到羞耻了。

    根据丹格尼教授表述,小孩子到了小学5年级的时候已经有很明显的罪恶感和羞耻感意识。

    其他人是很难判断某个人有没有罪恶感意识。至于为什么的话,是因为没有显示羞耻感和罪恶感的典型表情。与此相反,萎靡不振和垂头丧气是跟羞耻意识有关。

    丹格尼教授的研究否定了一部分被人们所深信的神话。第一,人之所以容易抱有罪恶感意思是因为父母讲的神话故事。这些种类的神话是由于父母善于操纵孩子或者父母自身也很容易就抱有罪恶感意识。

    但是,丹格尼教授针对关于小孩,父母以及祖父母对罪恶感的感受方式方面的研究中发现了亲子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很小的。

     但是更有趣的是,研究表明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联关系,比起母亲和孩子的关联关系,母亲和儿子,以及父亲和女儿之间的相关关系更大。

    再者丹格尼教授表示罪恶感和特定的宗教之间毫无瓜葛。经丹格尼博士长年的研究表明,不管是基督徒,伊斯兰教徒还是无神论者,天主教徒或者犹太教徒对于罪恶感的意识是完全一样的。

此外根据丹格尼教授的意见,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强烈的羞耻感意识。但是,不管是积极的感情还是消极的感情,女性总体来说比男性抱有更强的感情。但是愤怒是例外。

    丹格尼教授还表示“对于女性真的比男性抱有更多的罪恶感吗,或者自己对于感情很敏感,或者偶尔也能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也有这样的情感,我们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有很强的罪恶感意识的人,情感投入的程度很强。

    文章最开始提到的罗宾逊先生,针对自己姑姑的事情和妈妈商量后的几个小时,他收到了其他的家族的关于授任式内容的邮件,在那之后,他跟母亲通了电话。

    他母亲说让孩子抱有罪恶感并不是她的本意。但是她只想让他知道应该优先考虑家人,如果他感受到责任的那个时候才抱有罪恶感的话那是不得已的事情。

     最后,罗宾逊先生家的第三个亲人给他打电话了。对他这样说“如果和陌生人都可以的话,那么支持一下自己家的活动当然也可以了”。

    罗宾逊先生想到了自己的家人都是为了自己。想到自己取得博士学位,给自己了金钱的支持或者自己的家人养育他的事情。

     罗宾逊先生用短信回复了大家,他说了家人为他所做的事情,并且告诉他们他决定出席明天的授任仪式。他说“这才是他的家人,他们所说的一语道中了事实”。

(本译作转自翰文网www.cnposts.com 翻译练习&译作展示平台)

订阅微信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搜翰文网微信号cnposts,

翰文网官方微信每天为您推荐精彩译作。

 

如孩童时期般享受每一天的6种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