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与不安

标签:
欲望不安理解幸福视野 |
分类: 思想 |
人能感受到生机勃勃的充实感是在顺从自己真实的欲望采取行动的时候。
然而,如果无法控制好欲望,欲望往往会膨胀至连自己也束手无策。
毫无操守的贪得无厌的心只会使自己变得更贫乏。
闲暇之余同好友或恋人互发短信是件快乐的事。
但有些人却为“自己发了短信却没有回应”“自己发的信息那么长,而对方回的却那么短”等事而生气,真不知到底是为何而发短信的。
本来短信就不过是一种辅助性的联络方式,为了传达一些无需特意见面、打电话说的事情。
因对方未回短信而生气或不安,是因为平时与对方的相互理解不够。
自己不想理解对方,而指望着对方通过短信这种简易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心情,这也是无可奈何的。
越是不擅于人际交往的人,越容易依赖短信,避免与别人进行直接对话。
然而,通过短信交谈来了解细腻的内心远比面对面交谈难得多。
于是又因为通过短信无法顺畅地进行交流而越来越不了解别人的想法,越来越害怕和别人直接面对面交流。
仅仅是为了掩饰不安,追求虚荣的欲望,即使实现了,也不过只是暂时消愁了而已。
何止如此,终有一天欲望会独自膨胀,迷失了目的,变成追求欲望的欲望,化为不安的形式来支配自己。
被未实现的欲望所折磨时,必须要冷静而清晰地承认“无论如何努力地去满足这一欲望,也无法解决问题”这一事实。
只要内心笃定“若无法变得强大,那就变聪慧吧”,心情就会变轻松。
抑制欲望,并非“忍耐”。
所谓“忍耐”,其实是傲慢,即自大地认为“自己是应该得到更多的人”。
无论如何“忍耐”,欲望也无法得到抑制。
停滞不前时,内心被不安与恐惧占据时,重要的不是拼命地去跨越它们,而是“不拘泥于此”。
在拘泥于“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自己就无法得到幸福”中时,无法拓宽视野,变得只顾着考虑自己的事情,而使事态越来越恶化。
必须试着跳出那个问题,客观对待,直至认为“无论怎样都可以”。
虽说如此,但并不是逃避面对问题。
如果认真地追究思考,人生中发生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为“无论怎样都可以”。
如果说“无论怎样都可以”这一表达有问题,那也可换成“还有很多其他更重要的东西”。
珍惜自己与执着于自己,这是两种完全相反的行为。
不想受伤,不想丢脸,想要得到利益,想要别人认可自己……如果能逐渐抛弃对这些欲望的执着,你会不可思议地发现自己会越来越有自信,变得更能珍惜自己。
总是考虑自己的人是自私的,而珍惜自己的人绝非自私。
只有珍惜自己,才能做到爱别人,才能做到牺牲自我为他人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