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球生命将在28亿年后因高温而灭绝

(2013-11-08 17:54:12)
标签:

地球

灭绝

太阳

生物

微生物

杂谈

分类: 自然

据说28亿年之后,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将被逼入灭绝的境地,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揭露了这一残酷的现实。

 地球生命将在28亿年后因高温而灭绝

尽管太阳目前的温度非常适合居住在地球上的生命,但是在今后的进化过程中,太阳的温度会逐渐上升。今后50亿年之内,耗尽核聚变所需燃料的太阳将膨胀成一颗“红色巨星”,早晚会吞没我们居住的地球。

 

但是,早在太阳变成红色巨星之前,如今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就会因上升的温度而受到影响。那么,地球上的生命会在什么时候因无法忍受酷热而走向灭绝呢?英国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宇宙生物学家杰克·欧梅利·詹姆斯(Jack O'Malley-James)率领的研究团队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验证。

 

研究团队利用温度、液态水的存量以及食物等作为指标,对地球生物圈未来的可居住性进行验证,展现了所有生命走向灭绝的过程。

 

与此同时,诞生于遥远的不同恒星系中的文明在寻找生命的痕迹时,地球“生物标记”(生命存在的证据)将以怎样的姿态呈现,对此该研究团队也进行了分析。

 

最先灭绝的是植物

首先,研究团队对遥远未来的长期性气候变动进行了预测。他们发现,随着地球温度开始缓慢升高,水蒸气会越来越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逐渐减少。

 

光合作用是植物的能量之源,而在此过程中需要二氧化碳。因此,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完全消失,植物将会遭受巨大打击。根据此次的研究,地球生命灭绝的最初征兆约在5亿年后开始出现,那时全球整体的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耐受性较差的植物会开始消失。

 

之后,越来越多的植物会开始灭绝,以这些植物为食物以及氧气来源的动物也会随之灭绝。

 

该研究论文指出,“当植物的个体数开始减少,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两大要素(食物与氧气)也会越来越稀少。此后的数十亿年间,动物也会在植物灭绝的同时迎来死期。”

 

最后剩下的是微生物

据说,大约28亿年之后,地球上幸存的生物只剩下能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微生物。

 

但是,地球之后仍将毫不留情地持续升温,海洋因此而干涸,引起温室效应的失控。进而导致地球温度进一步急速上升,液态水将变得极其稀少。

 

“只有能够承受极端恶劣环境的微生物才能应对这种情况。但是当温度达到可使DNA衰变的摄氏140度时,连这类微生物也将无法存活。”欧梅利·詹姆斯先生补充说道。

 

可能有助于探索外星生命

研究团队希望此次的发现也能帮助人类探索外星生命。因为,今后当我们能够对太阳系外行星的大气组成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时,有助于增加具有生命存在证据的候选行星数量。

 

欧梅利·詹姆斯先生指出:“当一颗行星开始进入可居住环境发展过程的晚期阶段,而我们只是搜寻目前地球上已知的生命痕迹时,也许就会发现看似不曾存在过生命。”

 

“如果知道生命可能留下与现存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不同的痕迹,只要能够了解它变成了何物,就能有助于我们在此前被忽略的行星上发现生物存在的证据。”

 

灭绝时间也可能会延迟

虽然这次的模型昭示了我们居住的地球前途暗淡,但是欧梅利·詹姆斯先生领导的研究团队认为这一未来预测预估的时间相当短。欧梅利·詹姆斯指出,在严酷环境中生命展现出的应对能力仍有许多未知的部分。

 

他承认,“对生物面对这种未来极端的环境变化具备怎样的进化妙招进行预测,并非完全不可能,但很难”

 

但是,这次的研究也毫无疑问地显示,地球上的生命生来就对变化具有非常高的耐受性。如果将过去作为值得参考的线索,就有事实成为我们的定心丸。尽管经历了大规模的环境变化和大量灭绝,但是生命自诞生以来,还未曾完全从地球上消失过。

 

欧梅利·詹姆斯说道:“虽然知道地球上的生命总有一天会灭绝令人心情郁闷,但是如果想着这样的事情在长得超乎想象的时间内不会发生,应该就能感到非常安心吧。”

 

此次的研究被刊登在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trobiology》上,也于10月17日被发表在康奈尔大学图书馆运营的网站“arXiv.org”上面。

(本译作转自翰文网www.cnposts.com ——翻译练习&译作展示平台)
订阅微信请搜翰文网微信号cnposts

金泽大学阐明植物体内存在的解毒机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