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大学研究表明癌症发病率与生物钟有关

标签:
癌症生物钟抑癌基因流行病学化疗杂谈 |
分类: 科学 |
京都大学:生活不规律将导致癌症发病率非偶然性上升,研究表明癌症发病率与生物钟有关
9月20日,京都大学发布消息称,其与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共同研究,成功阐明了抑癌基因与控制每天约24小时生理节律(生物钟)的基因之间的新关联。
该项成果由京都大学医学研究科指定助理教员三木贵雄、德克萨斯州大学教授Lee Cheng Chi等人组成的国际共同研究小组研究所得。研究成果的详细内容已刊载于9月20日发行的英国在线科学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众所周知,近年来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导致生活不规律的人增多。据大型流行病学的研究报告显示,不得已造成生活不规律的轮班工作者的癌症患病率正在非偶然性地上升。
因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轮班工作归类为对人类具有致癌性的一类(2A类),与引发宫颈癌的人乳头瘤病毒(31、33型)实属同类。这表明生物钟的破坏与癌症发病之间的重要关联。
生物钟存在于全身的所有细胞中,包括肿瘤细胞中。然而,恶性癌症的特征是发现很多生物钟规律遭破坏的细胞。但,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研究小组此次利用人为操控抑癌基因p53(几乎半数的癌症中普遍存在的功能缺损)的实验鼠,使用测量生物钟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尝试了阐明其分子机制。
研究小组采用多种方法(如放射线、药剂、质粒导入等)对p53进行诱导显现后发现,p53能够抑制形成生物节律所需基因(Period2(Per2)的转录。其分子机制是通过对Per2阳性转录因子“BMAL1/CLOCK”的Per2启动子区的结合进行竞争性地阻碍来抑制其转录。
另外,对缺失p53功能的实验鼠进行分析后可知,p53在实验鼠体内同样可以对Per2的显现进行阴性调节。然后,研究小组通过对缺失p53功能实验鼠的生物钟进行测量后证实,其与野生组相比,一天的时间明显缩短。这些结果表明,抑癌基因p53也是生物钟的重要限制因子。
缺失抑癌基因p53功能的细胞在转变为癌细胞的同时也会破坏其生物钟,由此研究生物钟的控制作用与p53功能缺失所引发的癌症之间有多大的关联,将是今后研究的课题,并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靶点。
此外,由于癌症的化疗、放射线疗法,作为体内的防御机构的p53蛋白质时常会被活性化。也就是说,诱发进行此类治疗的患者产生睡眠障碍的一个原因可能可阐明p53引发的生物钟变化。
(本译作转自翰文网www.cnposts.com
)
订阅微信请搜翰文网微信号cn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