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是遗传的?

标签:
遗传阿尔茨海默病智力环境大脑杂谈 |
分类: 科学 |
邻座的小A总是在补习班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可说到我家的孩子不仅成绩差,而且上课的时候也心神不定,总被老师骂“请集中注意力”。因为孩子只有不用像父母的地方才像父母,更让我恼火。不过说回来小A的爸爸应该是东大毕业的。难道这是受遗传的影响吗?
成绩好差和注意力到底会不会遗传呢。如果会遗传的话,那通过努力不能填补吗?
明显有会遗传和不会遗传的东西。这是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的石浦章一教授告诉我的。他是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一人,专门研究神经生物化学和分子认知科学。
只靠一个遗传基因就能完整遗传的叫做单基因遗传。典型例子就是遗传病(因遗传而引起的疾病)。另一方面,大部分的疾病,关于如高血压或糖尿病等疾病的起因,一般认为是几个遗传基因的协同作用,及该家族和家人特殊的生活习惯等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
那么,有没有与关键部位的“大脑”相关的遗传的影响呢?石浦教授斩钉截铁地回答“有”。有其父必有其子。啊,我家孩子的未来已经没希望了么……深感无力而大失所望之时,石浦教授说了句“但是”。
“阿尔茨海默病之类的痴呆症,遗传因素的影响非常大。与其相比,学习好不好这类的智力功能的遗传因素的影响则较小。”
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约在十年前,研究人员们都曾认为智力能用遗传基因来说明。但是,调查了几千名IQ高或是数学好的人,几乎没发现能说明此想法的遗传基因的变异,无法确定下来。这大概是因为聪不聪明是由几百,乃至几千的大量的遗传基因的组合而决定的吧。目前,一般认为智力能通过学习而获取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俨然存在世世代代都考上东大的家庭。对此,大家认为这是由于遗传的影响也是没办法的。
“请试想一下:在家里有许多书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和在家里一本书都没有只有电视和游戏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家里有书的话,孩子自然会伸手拿书来看。而且,孩子一直看着父母每天读1-2小时书,或是学习的样子,读书和学习自然也会成为孩子的习惯。与之相对,如果父母只让孩子看到自己一边喝啤酒一边看电视里的棒球赛的身影的话,孩子自然会在家里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在父母高学历的家庭中,往往有着让孩子容易亲近学习的环境。只不过是这种环境的影响看上去如同遗传而已。”
也就是说,再聪明的男女结婚,也未必能生出高材生。反之亦如是。但另一方面,就是因为遗传基因不一样,所以在注意力集中方面有差距这种假说,到现在还是根深蒂固。
“大脑里有一种叫乙酰胆碱受体的蛋白质。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在用前额叶的大脑皮层思考事情时起作用,它的传导好的话便有增强注意力集中的效果。因为乙酰胆碱用完的话,痴呆症就会恶化,因此它确实对智力产生着影响。”
乙酰胆碱一旦由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分泌出来,必定有某对象与受体紧密相连,并如钥匙和钥匙孔般结合。这两者结合起来乙酰胆碱受体会启动便会进行神经传导。据称是这样的构造。
“也就是说因这个乙酰胆碱受体的不同导致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同。理论上是正确的假说,但调查了聪明和不聪明的人的遗传基因,也没找到能明确指明‘这里不一样’的地方。”
那么,环境比遗传对注意力的影响更大的话,怎样的环境比较好呢。
“从上小学之前开始,必须训练孩子使其在书桌前坐得住。爸爸妈妈大声朗读书本,让孩子他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也很有效果。”
让孩子发现自己觉得有意思,有兴趣的东西也很重要。
另一方面,石浦教授说“能够用1-3个月改变大脑”,说了以下一段非常有趣的话。
“最初了解到的是大脑的变化取决于手指与大脑的关系。约莫20年前,詹金斯等研究者们做了个实验,把猴子的大拇指和小指绑起来,只剩下三个手指能动,来看大脑如何变化。大脑里有控制手脚运动被称为运动皮质(motor cortex)的区域,控制手和脚的五指运动的区域各不相同。这个实验经过约三个月后,控制食指、中指及无名指的区域侵入被绑住的两根手指的区域并增大,拇指和小指的控制区域则消失不见了。”
“由此结果,便出现了认为“大脑能再构造,也就是说能重建”的看法。这被称为大脑的‘可塑性’,这样的话,1-3个月之间若能养成某种习惯,成绩变好,注意力变集中也将不会是梦。但是,为了养成习惯,让自己对什么产生兴趣,如何保持动力就是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总听人说“男孩子比较擅长理科,女孩子比较擅长语言类”等。想知道这类擅不擅长是否也和遗传有关系。
“有研究人员曾针对各学科(英数语理社)进行过调查,并未发现有确切的影响。也设立“至少数学是有遗传影响”的假说并进行调查,数据也并未显示有影响。而且,看现在的高中生或大学生的IQ测试结果,男女生也没有差别。以前有人是在家里总说‘男孩如果学不好数学就上不了好学校哟’‘女孩学习太好嫁不出的哟’之类的环境下成长的,因此只是看上去男女有差别而已。当然,也没有“父母擅长理科所以小孩也擅长理科”这样的事。
还有一个,关于遗传,运动和艺术是否受遗传影响呢?在体育界,两三代人都活跃于体坛的并不少见。以日本的传统表演为首的艺术界里代代相传的例子也很多。
“有关跑步能力,不少人相信是由某个遗传基因决定的。但是我认为这不正确,只是由很多的遗传基因组合导致产生微小的差异而已。在音乐方面,至少没有五音不全的遗传基因。另外,基本上可以认为没有艺术的遗传基因。从小开始如何让孩子接触亲近艺术才更重要。”
那么,看到孩子的性格,宛如看着自己一般,这比脑袋好不好使更让人挂心。最后,关于性格和性情咨询了一下。
“一般认为这是一半遗传。但是决不是靠一个遗传基因就能决定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以及,我们也知道性格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经历而不断改变。因此,即使能解读某个人在这个时间点的性格,但纵观这个人的一生,并不能明确地说明是怎样的性格。IQ测试无论多少岁测,结果都差不多相同,而性格测试是会随时变化的。”
听完有种好像既放下心又不放心的感觉……总之,最好重新审视一下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行为举止、与孩子的接触方式。只有这一点是确切无疑的。
(小泽启司=执笔
(本译作转自翰文网www.cnposts.com )
订阅本微信请搜翰文网微信号cn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