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之译
心之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659
  • 关注人气: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柔道是否有未来

(2013-04-14 22:27:51)
标签:

日本柔道

奥运会

体罚

危机

改革

分类: 思想

本文来自翰文网, 阅读更多译作请访问翰文网(www.cnposts.com)

原译文见
http://www.cnposts.com/Translation/4758.aspx

 

整体变弱和体罚等问题正在动摇日本柔道界的根基。一位柔道3段,以“终身武道家”而自傲的社会经济学家,对日本柔道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透析。

 

柔道界的4大危机

如今,日本柔道正深陷危机。这些危机主要在4个方面,“竞争力危机”、“日本女子柔道危机”、“体罚危机”、“安全性危机”。

 

“竞争力危机”是指日本已经很难被称为世界上柔道竞技最强的国家。由于女子柔道原本就在欧洲率先被竞赛化,因此最初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时,日本没有获得任何一个级别的优胜。不过,如今在多个级别项目中涌现了众多世界锦标赛以及奥运会金牌得主。另一方面,男子柔道自1964年奥运会以来一直被视为日本的强项,不断囊括世锦赛与奥运会金牌,即使实力不足,只要成为参赛选手,就被当作“当然的金牌得主”。

 

但是,日本男子柔道在2009年世锦赛上首次尝到金牌为零的惨痛滋味,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也创下金牌为零的纪录(两次比赛时日本男子柔道队教练都是筱原信一)。

 

社团活动中体罚是理所当然之事

然而,去年(2012年)12月,包括伦敦奥运会参赛选手在内的15名顶尖女子柔道选手,向日本奥林匹克委员会(JOC)告发日本女子柔道队教练园田隆二对同伴施暴。园田教练辞职,现在第三方委员会正对此事进行审讯调查,并提出建议案要求对全日本柔道联盟实施根本性改革。

 

暴行主要是体罚。在日本,从中学到大学与俱乐部队伍不同的社团活动发展蓬勃,特别是柔道,除了社团活动之外几乎没有其他选手存在。而在柔道名校,指导者进行体罚几乎就如常识一般。输的话会被掴掌,会遭受诸如“别再学柔道了”等等谩骂,甚至还会说“不要读书了”,干涉个人生活。

 

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指导者都坚信“体罚可以使社团变强”,接受体罚成长起来的选手们引退后也成为指导者,也许是为了使自己的现役时代合法化,会对自己的选手进行体罚。这种恶性循环正在成为一种固定模式。日本女子柔道队主帅园田隆二,正是这样对日本女子柔道队进行指导的。

 

但是,从其他角度来看待“日本女子柔道危机”与“体罚危机”,必须注意某些事情。此次揭发暴行的15名选手都有可能成为日本国家队代表,由于一路连胜才获得如今的地位,因此几乎至今未曾遭遇过体罚的经历。而且在日本国家队,无论男女,可能与教练有相同的经历或是以更高的地位(奥运王者)为目标,一直以来都把教练与选手处在平等立场这一君子协定作为惯例来遵守。

 

前教练园田的行为中最引人病诟的一点在于,像对待中学生、高中生那样对日本国家队队员进行诸如“蠢猪”、“笨蛋”等谩骂。在《奥林匹克宪章》的“奥林匹克主义基本原则”中写道:“奥林匹克主义的目标是致力于建设一个以维护人类尊严为重的和平社会”,体罚与辱骂明显与“维护人类尊严”相抵触。


全柔联缺乏危机感

关于柔道的“安全性”,在“全日本柔道事故受害人协会”出声之前,人们对详细情况知之甚少。该协会指出,28年间共有114名儿童死亡,除此之外陷入拖延性意识障碍,即所谓的“植物人”以及因后遗症而深受脑功能障碍之苦的人也有很多。

 

这些危机的共同点在于,即使指出问题所在,全柔联总是置之不顾从不核实查证,事后则慌忙确立对策。关于伦敦奥运会的“惨败”,除了全柔联的吉村和朗前强化委员长留下一句“选手的精神状态很弱”之外,没有公布任何官方调查结果。

 

伦敦奥运会后的9月,某女选手因遭受园田前教练的谩骂与暴行而提请全柔联协商,但全柔联公布园田继续留任。事后园田进行道歉,事情因和解而告终。然而,当该选手在比赛中获胜时,园田宣称“多亏自己指导严格才能取胜”,对施暴一事毫无反省之意,因此,15名选手以匿名方式联名向JOC告发、2013年1月告发事件被媒体报道,据悉这就是整个事件的经过。

 

关于安全性危机,在“受害人协会”向媒体控诉之前,全柔联就从预算中拨出一部分设立“探望慰问金”,应该对实际情况有相当的了解,但是没有确立根本对策。


只关心如何取胜

如今,柔道界正深陷危机,但全柔联认为“这只是媒体的炒作”。如果没有“受害人协会”以及女性选手告发的话,除了比赛成绩以外恐怕不会意识到危机这一问题吧。

 

到目前为止,面对这样的危机,全柔联采取的表面措施就是“普及正确的柔道”。所谓“正确的柔道”主要是指在比赛方式上,选手们互相抓住衣领和袖子。法国等国家表现的是“传统型”方式,但与日本以外的选手特别是日本人对战时,会抓背部和袖口进行阻挡。日本柔道界将这种抓法称为“JUDO”,有种见而生厌的倾向。此外,“正确的柔道”中还包含了礼节。

 

这些与体罚、安全性没有直接的关系。换言之危机只不过是抓衣领或袖口这些技术以及礼节上的问题,之所以轻视体罚与安全性是因为这些都是“武道理所当然会有的事”。

 

笔者认为这种风潮的出现与日本选手培养的方式不无关系。若是俱乐部队伍的话,由于采取按月收费,因此指导者会对伤病悉心关注,体罚的话,会在监护人中传出有损声誉的传言而对经营造成影响。这一点,在日本,虽然小学时代可以在町到场(包括讲道馆)或体育少年团学习接受柔道入门教育,但每月学费仅为1000-3000日元,如果收取更高的学费就会有人暗中诽谤。因此,优秀的指导者只能凭借“在比赛中获胜”来维护自己的名誉,由此出现滥用体罚、对柔弱儿童的安全性考虑不足等情况。

 

而全柔联就是在小学到大学的各类全国比赛中寻找具有实力的孩子,作为将来参加国际比赛的指定选手进行培养的选手培训组织。“取胜”是他们关注的唯一焦点。


柔道界的结构问题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柔道界就陷入了分裂的危机。在学生柔道联盟脱离全柔联而爆发的纷争中,经过长达4年的争论,结果以作为鼻祖的讲道馆与原本以讲道馆为基础而设立的比赛组织全柔联的组织完全分离为主要条件,两者达成和解。

 

但是此后,由于全柔联会长上村春树同时接任讲道馆馆长之职,两个组织的权力分割变得有名无实。无法对比赛以及事故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无法进行畅所欲言的讨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还被报道出用途不明的资金问题。解决权力垄断,是克服危机的关键,备受瞩目。

 

另一方面,尽管目前正处危机,但是日本每天都有柔道比赛,柔道训练在全国盛行。也不存在指导人才短缺问题。笔者坚信,若能断然实行组织改革,一定能够战胜柔道界的危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