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阐明100年来的珍珠养殖技术

(2013-03-31 22:10:59)
标签:

珍珠

贝壳

养殖技术

dna

杂谈

分类: 社会

本文来自翰文网, 阅读更多译作请访问翰文网(www.cnposts.com)

原译文见
http://www.cnposts.com/Translation/4684.aspx

 

日本独立行政法人水产综合研究中心(横滨市西区)与麻布大学、三重县水产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首次从遗传学角度阐明了日本100多年前开发的合浦珠母贝的珍珠养殖技术机制。据称,希望这将有助于今后发现可产出优质珍珠的基因、以及改进生产优质珍珠的合浦珠母贝养殖管理。

       珍珠生产技术的工序是,先从合浦珠母(供体贝)切下一部分形成贝壳的外套膜,再将其与由贝壳等制作的球形核(珍珠核)一同移植到其他合浦珠母(母贝)的生殖巢内。该组织片成为包裹珍珠核表面的“珍珠袋”,从而在珍珠核的表面形成珍珠层。将该母贝在海里养殖半年至一年以上,使其继续在珍珠袋上形成珍珠层,从而得到大颗珍珠。

 

        这种珍珠养殖技术,是由三重县的御木本幸吉(1858-1954)等人在1907年(明治40年)前开发的,其后,直到现在还在使用该技术,但至今为止,尚无法确认移植后的外套膜在母贝的体内是否实际存在并形成了珍珠。
    

       研究团队对合浦珠母的DNA(脱氧核糖核酸)进行了研究,发现与珍珠层形成相关的二种基因的碱基序列因合浦珠母的个体不同而异。接着,又对供体贝的外套膜、珍珠袋、在母贝的外套膜中发挥作用的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基因在移植后第18个月的珍珠袋中,与在供体贝中发挥着同样的作用。

 

       形成珍珠层的是来自供体贝的珍珠袋,母贝承担着提供珍珠袋的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作用,向珍珠袋供应营养和氧气、以及构成珍珠层材料的物质等,并排出不需要的体内废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