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处古道松阳道内,遗存了大量的古代夯土民居建筑。以至在浙江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二百多个古村,约三分之一在松阳。
传统认识夯土建筑集中在中国中西部地区,但在中低山地貌,交通不便与自然条件的限制,就地取材的夯土建筑与砖木结构相比,有一定的优势。时代发展与经济水平的提高,夯土建筑逐渐退出视野,大多数的夯土建筑以历史遗存而存在,人们至多以怀古情趣住进夯土建筑改造的民宿里,触摸历史和自然的温度。作为生土建筑三大类型之一的夯土建筑,是自然赋予人类最环保、健康的绿色建筑材料。当低碳时代来临时,就低层建筑中对夯土应用的认识,必将刷新传统的功利观念,历史不仅仅是秦砖汉瓦。
西方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开始关注夯土建筑,并在技术上取得主导,诞生了一批夯土类型的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在公共建筑领域,德国柏林的和解教堂、瑞士劳芬口乐草药中心、加拿大的尼科米普沙漠文化中心、西班牙托罗市室内游泳馆等等;民用建筑领域有知名建筑师保罗·韦纳的住宅、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居民生活合作社、德克萨斯州西湖山夯土别墅、纳帕溪谷山顶夯土别墅等。国内除了有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澍先生设计的象山校区水岸山居、世界最大单体夯土建筑: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外,民间夯土建筑处在萎缩状态。作为世界传统生土建筑保有量最大的国家,不得不令人遗憾。
建筑不单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智慧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