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849年5月15日福琼踏上盗茶之路, 出资人是英国东印度公司。
【人物】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穿上汉服,并学会使用筷子,能说简单的南方方言。“我于是换上了中国服装。这样装扮以后,我估计连我最亲密的朋友也认不出我来了。实际上,当我照镜子时,我几乎都认不出自己了。‘你伪装得很不错(《茶叶大盗》译文),’仆人说,‘等我到了兰溪,我再给你买顶草帽,这身装扮就更完美了。’”——福琼
【交通】船、轿、步行。向导为汉人虎辛(两访茶乡译为辛虎,使用西人习惯,萨拉·罗斯的书译为胡兴,笔者注)。
【线路】宁波(浙东运河水路)-西兴过塘行转富春江水路-严州府(现梅城,进入兰江)-兰溪-衢州常山(转陆路过鄱阳湖水系与钱塘江水系分水岭)—常玉古道-浙赣交界屏风关(现今岩瑞镇新康村)-广信府玉山-(转金沙溪、信江水路)-河口镇(转陆路沿铅山河谷)-铅山镇(现永平镇)-桐木关与分水关之疑(赣闽交界)-崇安(现武夷山)-九曲溪进山盗茶-星村-下梅村-石陂镇-浦城-廿八都-仙霞关(浙闽交界)-江山市清湖镇(由江山港转衢江水路进入富春江)-西兴过塘行(转江南运河)-嘉兴-上海。
“我们离开了宁波。一路上顺风顺水,我们沿着甬江上驶,河岸上英国领事馆、传教士们的房子依次在我们眼前掠过。这是一个沉闷无聊的夜晚,夜色笼罩,大雨倾盆而至。我情绪低落,无法掩饰心中的担忧,这次旅行路途漫漫,而且可能会充满各种危险,那些将要踏上的乡间道路我一点也不熟悉,而所带的这个向导也并不完全可以信赖。但木已成舟,我只能把自己托付给全能的主,……”——《两访中国茶乡》福琼
“福琼立于船头,此时,他已身在再度深入中国内地的途中。福琼现在只想着如何从这片声名显著的产茶区弄到他日思夜想的红茶茶种。
赶赴种红茶的山区是福琼迄今为止最大胆的举动。他正在一步步深入中国那些从未有任何西方人涉足过的地区,就他而知,他现在所行走的地段危机四伏(时清廷禁止茶树及种流出国土,笔者注)。按照他的行程安排,连乘舟坐轿加步行要走上三个月——全程超过200英里,大部分为陆路,全部为尚未在地图上标明的未知地区。而且几乎全部是上坡路。在红茶之山(也叫武夷山)上,他要搜寻最适合英国人口味的茶叶——颜色最黑、口感最为柔和的乌龙茶(英国对红茶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与本国市场上充斥着来自西印度群岛和加勒比诸岛的蔗糖关系不小。冲泡红茶时要加糖的,绿茶就不用。而当福琼发现从中国进口的绿茶掺杂了染料后,英国人就更加偏爱红茶了)。”——《茶叶大盗》萨拉·罗斯
日本文献记载茶叶最早约于公元593年与汉文化、佛教一起传入日本,我国文献记载在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空海和尚来中国游学,归国时带回茶籽试种。1825荷兰人从日本进口茶籽,在爪哇岛试验种植茶叶。1829年第一批爪哇红茶作为商品上市。但并未影响世界茶叶贸易的格局,真正的小种茶树在世界的传播并非日本。1848年福琼造访安徽松萝山,解开西方对红茶与绿茶产于两种茶树的误解,并发现当地茶叶加工者使用两种普鲁士蓝和石膏,它使泡出的茶汤色泽悦目,在广东则使用姜黄根。福琼于1851年将取得茶叶添加物送到英国药剂师协会,自此影响西方从绿茶转向红茶。
1600年12月31日,在伊丽莎白一世授权下东印度公司成立,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公主嫁给英国查尔斯二世,随身携带治百病的东方神药——茶叶。17世纪中叶荷兰从日本带回茶种。1689年,英国VS荷兰,厦门的英国商人从中国直接购买茶叶,多来自福建崇安武夷山周边山区的一种发酵茶,名叫“Bohea”,它是一种红茶。
瑞典植物学家李纳斯于1763年带入欧洲的第一棵茶树,同年英国从广东获得茶种。1793年英国麦卡特尼勋爵出使清廷,作为礼物带回了第一批茶种和茶树,一些种子在加尔各答植物园发芽,但英国苦于没有制茶技术。1815年英属印度发现阿萨姆野生茶。1825年英国人查尔斯从景颇族长手中获得普洱茶种(云南大叶茶种),在阿萨姆大面积种植同时获得制茶技术。至1834年东印度公司丧失对华贸易垄断,英属印度成立茶叶委员会,开始着手引进中国茶树和茶种的可能;1834-1835年,茶叶协会派戈登先后两次前往福建厦门,取得树种,遗憾的是无一成活。1835-1836年,英国茶叶委员会派出科学调查团,发现阿萨姆茶“仍然不能摆脱中国茶种的羁绊(茶叶全书)”。
1834年东印度公司失去对华贸易垄断地位,1839年,阿萨姆茶籽(云南大叶茶种)首次由加尔喀答运往锡兰种植。东印度公司重新定位贸易策略,瞄准英国人念念不忘的“Bohea”,有纯正口味的武夷红茶。通过获取武夷茶种,并引种至海拔高度适合的喜马拉雅山南坡上的大吉岭和尼泊尔,取得高额利润。虽然早在1847年俄在外高加索引种茶树和引进制茶技术,但远无武夷茶种外流对世界茶叶贸易影响之大。这使数千年心血培植的人工矮化小叶种茶树——武夷茶树的外流,标志人工矮化小叶种茶树在世界地理分布界限被彻底打破。
福琼盗武夷茶树为世人所知,然国人否知树种何点被盗,稀里糊涂地过了170多年,愧对神农。十多篇博文以那些历史尚存的遗迹,还原出福琼盗茶的确切地点以及详细可信的足迹,让盗茶线路不再是《两访中国茶乡》的译文引用古籍的假设,以励今人自省图强。
福琼自新安江水路至常山,路经衢江(新安江上游支流)畔衢州府的古城墙。
福琼从常山上岸转陆路,跨过钱塘江水系与鄱阳湖水系之间的分水岭。从浙江常山到江西玉山的古道东西有两条,西面一条与现今东坑古道相连,经茗坞关进入江西界,为唐代以前的古道;东面走屏风关,是在唐开元十七年(729年)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路,谓常玉古道,大致与现G320国道沪瑞线常玉段重叠。屏风关位于玉山县岩瑞镇新康村,现已无存。茗坞关与屏风关在清代多次重修,两者造型类同。福琼走常玉古道经白石镇、屏风关、玉山东门进入玉山古城。遗存的关门宽度与东城门宽度勾勒出当时的路宽,为福琼书中记载:
“我们走的是这一带最宽最好的一条路,它由花岗岩铺成,大约为12英尺宽(约2.5米),路上一点杂草都没有——不用再说什么了,仅这一条就足以证明,这条路上的交通有多繁忙。”福琼见到了路上来来往往搬运茶叶的搬运工。
“我们沿着夹在两山之间的道路上山,一座用石头砌成的牌坊和通道告诉我,我正站在浙江省的边界线上,马上就要踏进江西省。两山隘口之间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墙,牌坊当然就位于隘口的正中间(‘牌坊’一词系译误,其意应为关门。笔者注)。”——福琼
《两访中国茶乡》是福琼自述的一部游记,整部书中涉及的关口都没有留下名称,其中常山到玉山段陆路最易混淆。常山至玉山的古道并不止两条古道,在蔑岭古道与常玉古道之间还有一条形成于南宋时期、西接球川东往常山的古道,为形成后来球川大道的基础。就常山至玉山而言,常玉古道则是最宽、最为平坦、距离最短的一条道路,至今亦如此。
“这家客栈又大又宽敞,从镇上的主街一直向后延伸。客栈门面装了一排木门板,或百叶窗那样的门板,可以随意拆装。这些门板每天早晨拆下来,晚上装上去。整个客栈一共有三进,第一进临街。客栈四厢都是小房子,供客人居住。搬运工和轿夫都挤在第一进,他们在那儿吃饭、抽烟。二、三进则提供给旅客。”——福琼
码头位置未变,福琼当年在七里街码头登船,转鄱阳湖水系的金沙溪、信江水路前往铅山河口。
“玉山的规模颇大,四面建有城墙,我估计城里大概有三四万居民。看起来它比常山要大一些。和常山一样,玉山也位于某条适于航行的河道起点。武夷山区、鄱阳湖以东地区的商品如果要运往杭州、上海以及附近的城市,都必须在玉山上岸,由搬运工挑到常山。所以这两个城市连接起了两条最重要的河,也因此把中国最富裕的两个地区连接起来了。……这两个城市、两条河的重要性还在于,我们的大量产品就通过这儿的商行转运到中国的中部地区。”——福琼
考究资料
《两访中国茶乡》【英】罗伯特·福琼(Fortune.R.)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版
《茶叶大盗》For all the TEA in China【美】萨拉·罗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基于罗伯特·福琼的四本回忆录、他与东印度公司的信件、以及大英图书馆藏的其他东印度公司档案所著的历史著作。
《茶——嗜好、开拓与帝国》【英】罗伊·莫克塞姆(Roy Moxham),三联书店。
一位在非洲马拉维的英国茶叶种植园生活30年的茶园主管,返英后从事茶叶史研究,现在英国伦敦大学图书馆工作。得益于大英图书馆、爱丁堡植物园、皇家园艺协会、伦敦大学非洲和东方研究学院及历史研究所的帮助,向读者详细介绍茶叶进入英国的历史。
《一杯红茶的历史》【日】矶渊猛 东方出版社
1951生于日本爱媛县,世界公认顶尖红茶专家,先后八次到中国及东南亚产茶区实地考察。
《茶叶全书》All About Tea 威廉·乌克斯(W.H.Ukers 1873-1945年),东方出版社。
1949年由吴觉农主编,中国茶叶研究社集体翻译,首次出版了中译本。威廉·乌克斯为1901年美国纽约创刊的《茶叶与咖啡贸易·the
tea and coffee trade
journal》杂志主编。自1910年起考察产茶诸国,历经25年,于1935年写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