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可泰位于泰国北部湄南河西岸支流宾河的支流永河岸畔,西靠以
Ramkhamhaeng(素可泰王朝第三代泰王)命名的兰甘亨山,再向西,以海拔三千米的达捞习山脉与缅甸为界。达捞习山脉西坡下是与高棉人同祖的缅甸孟邦。素可泰与安达曼海莫塔马湾海边的毛淡棉直线距离约250公里。向南顺永河而下至湄南河直下暹罗湾。素可泰在中南半岛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小乘教南传重要节点。
素可泰的南边三百多公里的地方,是他后继的阿瑜陀耶王朝的都城大城。向东三百多公里是世界青铜文化的发源地——公元前3600年班清文明遗址,它比中国夏商时期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青铜文明早五百年。这不代表班清文明为泰族文明史。公元七世纪起,泰族的第一波移民是从古代中国南部永昌郡中部南下的濮越人,第二波移民是元明时期的南部土司部落。所以,9-15世纪在中南半岛的吴哥,出现最高水平的建筑,也不足为怪,暹罗是后来者。班清发掘出的世俗化青铜器与中国古代青铜器为同类。班清向南四百多公里,大城向东四百多公里是中南半岛的须弥山——柏威夏,四者的地理位置大致呈方框形状。
公元1238年起,素可泰(Sukhothai)王朝依靠小乘教立国,直至1420年没落,被阿瑜陀耶王朝取代。在素可泰,可以看到从印度教到小乘教的变化轨迹,有融合锡兰风格、蒲甘风格、吴哥风格以及素可泰风格的建筑。1991年,“东南亚五大奇迹”之一的泰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石柱上方,用来安装木梁。木梁下,挂着帷幔。
第二排左边和右边的两个塔是素可泰风格,上有莲花瓣装饰,由宋代汉地影响西南地区,后继传入暹罗的建筑风格。塔的前部神龛门楣是吴哥风格,上部的塔锥是蒲甘风格。在塔的四周,有正向开口的建筑围合,是锡兰风格的“蒙朵(Mon
Dop)”。在锡兰风格中,通常一个佛像单独带有一个开口的围合。玛哈泰寺将所有的塔与佛像作整体围合。
早期的印度教寺庙。石柱的建筑功能在后期的小乘教寺庙建筑布局中得到沿用。
著名的“金手指”。
佛塔的一角,印度教象神犍尼萨,依旧存在于今天的小乘教中,接受朝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