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547米的扁担山“鹰喙”式的摩艾丹崖顶,“喙尖”朝向柬埔寨平原,泰国称北达帝(Pey
Tadi)峭壁,缓坡朝泰国方向,距泰国北部四色菊府110公里。在坐标:N 14°23′31″E
104°40′48″,吴哥第四位国王耶索华曼一世(Yasovarman
I)在位后,于公元889-900年,在其版图中心建造了一座“须弥山”——柏夏威寺,与同时期建造的巴肯寺相距280余公里。柏夏威寺历经13代国王,二百多年,至陀罗因阇耶跋摩二世(Dharanindravarman
Ⅱ)时期,即公元1152年建成,时逢小乘佛教开始在中南半岛传播。
公元1238
年,吴哥西北部的素可泰地区泰族崛起,在大城王朝灭吴哥之前与其进行了第一次战争,建立了素可泰王国,标志泰国的起始。泰族信奉的小乘教向吴哥渗透,在民间进一步广为传播,与吴哥国教印度教发生冲突。至阇耶跋摩八世(公元1243-1295)期间,吴哥进行了第一次灭佛。1295年,闍耶跋摩八世让位与女婿,室利因陀罗跋摩(Xrindravarman,公元1295-1307年),室利因陀罗跋摩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1307年,室利因陀罗跋摩舍弃王位出家入佛。因其改宗,确立了小乘教在高棉延续至今。
在1238年之后,两国之间一直争斗,柏威夏寺成为宗教影响的源点,直接影响了中南半岛。
13世纪后半期,随着吴哥印度教的衰败,柏威夏寺融合佛教,成为佛教寺庙。1954年前为泰国控制,泰国称:Temple
of Khao Phra Viham。泰柬埔寨称柏威夏寺:Temple of Preah
Vihear,1959年与1961年泰柬因柏威夏寺两次断交,西哈努克由此提交国际法庭仲裁,1962年海牙国际法院裁定柏威夏寺归柬埔寨所有。但裁决结果很奇葩,判给柬埔寨的是寺庙及周边,通往寺庙的入口归泰国。1963年1月5日,西哈努克亲王率佛教徒在柏威夏寺举行升旗仪式。1970年,地势险要的柏威夏寺成为朗诺队伍最后的阵地。1975年,红色高棉走上柬埔寨舞台中心。至1998年,柏威夏寺又成为红色高棉的缴械投诚地。1998-2008年迎来和平期,柏威夏寺是世界上唯一的、两个国家卖同一门票的景点。
2008年柏威夏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两国再起争端,多次交火。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柏威夏:“表现人类创造的经典之作”,可见其魅力。由于双方长期冲突,寺庙中大量精美的石雕和佛像主要流失在泰国民间。
柏威夏寺发现于1900年7月,由成立于1898年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的亨利·帕门蒂尔(Henri
Parmentier)专门研究高棉帝国(Khmer
Empire)早期和晚期的历史遗迹报告和测绘,以及印度支那考古学和语言学。
寺庙入口段有巴肯山风格。整个寺庙布局依托地貌,像毗湿奴(Vishnu)
骑在鹰神迦楼罗(Garuda)身上,“喙尖”则是迦楼罗的嘴。
相同的门楣造型及图案出现在吴哥女王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