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02年起由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II)建立安哥(Angkor)王朝,它的别称吴哥源自“rah
Vishnulok”,意指安哥王朝所造的毗湿奴神殿。公元4世纪印度教传入中南半岛,从扶南一直延续到安哥。在中国宋代时,巴利文传播的上座部小乘教逐渐影响中南半岛,与印度教在安哥并存。明代中期前,大乘教与中南半岛无任何瓜葛。
安哥王朝在1181年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VII)至巅峰,版图横跨今天的越南南部、柬埔寨、老挝南部、泰国中南部、缅甸中南部、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几乎囊括整个中南半岛。十三世纪随着安哥王朝走弱,印度教最后成为王室象征,民众转向小乘教。自1350年起的90年时间里,阿瑜陀耶王朝与安哥王朝进行了三次战争,1431年,阿瑜陀耶王朝攻占安哥城,国王被杀。次年,阿瑜陀耶王朝退出安哥,其子庞哈耶特(Ponha
Yat,1432—1459年)继位,弃安哥王城,迁至百囊奔(现金边)。安哥王朝从此在丛林中泯灭。
安哥王朝长达六个多世纪的经营,用无数精美的石雕装饰六百多座宏伟的石构建筑,形成庞大的建筑群,造就了绚丽的东方安哥艺术。1861年,法国博物、生物学家亨利·穆奥(Henri
Mouhot)在丛林中发现吴哥遗址。但真正打开安哥艺术宝藏是法国东方学家伯希和,他翻译了法文版周达观(元代温州永嘉人)的《真腊风土记》,导致了法国对中南半岛东部的殖民。
印度教的传播,同时带来融合的古希腊柱式建筑风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