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和“娃”在藏语意中是“人”意思。藏语中有称:珞巴(珞渝至察隅地区)、门巴(门隅和墨脱地区)、绒巴(尼泊尔雷布查人)、康巴(古代所分卫、藏、康三区之一康区)、藏巴(17世纪初因藏传佛教噶举派与格鲁派纷争而划分在后藏信奉噶举派的人),夏尔巴(东边横跨喜马拉雅山两侧的人)、堆巴(阿里地区)。在“堆巴”东部的那曲、安多藏民,西藏史籍称作“卓岱”,“卓岱”以北的人曾经称为“羌巴”,羌巴是游牧在昆仑山以南羌塘东北部的一个族群。
1907年11月,斯文·赫定首次进入西藏考察,进入羌塘的游牧走廊,于次年2月到达藏北高原东部,他在《亚洲腹地旅行记》中记载了与羌巴的买卖,以换取羊和马匹,继续他的旅程。书中还记载了羌巴的生活习俗。
羌巴春夏季在高海拔区游牧,秋冬季迁徙到低海拔地区,在羌塘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他们有长而凌乱的络腮胡子,身穿手工缝制的厚实的羊毛皮袄。1908年后,再也没有羌巴的信息。西藏和平解放后,羌塘东部移民增加。
长焦镜头与望远镜对峙。
他不会说汉语,一辈子没有走出羌塘。望远镜用来瞭望羊群,广袤无边的羌塘,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世世代代生活于此。
湖泊远处的山脉,如海市蜃楼一般。
东部靠近那曲草原的区域,是“卓岱”民居。屋子异常低矮,有利于在高海拔的寒冬保持室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