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娘姆江曲的向下游顺行是勒布沟,称为勒。勒布沟,是藏语勒巴谐音,勒门巴有着独特传统服饰而据称。在沟底娘姆江曲向南转向至印控门隅。向西直行是娘姆江的一条支流,称森木扎。顺沟上山翻过左侧界山(麦拉山垭口)即进入不丹境内,是西藏通往不丹托布朗马岗至扎西央泽(Tashiyangtse)的商贸古道。扎西央泽是喜马拉雅山南坡不丹东部与中部的贸易商队的必经之地。
森木扎入口处,为印度、不丹、中国三国实际控制线交界区。老兵饭店背后沟对面,西南侧第三个山头为印控,有一哨所。据边防战士介绍,印军依靠直升机送给养。冬季大雪封山,直升机不能飞上来的时候,哨所中印军依靠中国的人道主义生存,中方在沟对岸扔泡面,最贵30元人民币一盒。(上为森木扎哨所)
勒门巴族乡,勒布沟沟口,顺娘姆江下行的右岸边防公路通往森木扎,过河上山是野狼沟。
贝利所著《无护照西藏之行》记载的勒:1913年10月21日 勒
海拔8350英尺
“在勒,有几个来自错那的不丹商人。……
勒这一带的人与邦金下面的人们穿着不同,他们的毡帽周围插着编织好的孔雀羽毛,外衣是白色的,而不是红色的,背上披着一张兽皮。妇女戴耳饰,有时是红珠子,更经常是绿松石,用蜂蜡粘在竹片上。他们一般都挂着一大串琥珀项链(已消失的勒门巴人传统服饰)。
……
次日,从勒走出五英里半,我们来到一个竹康,或称海关(指西藏与不丹之间的海关)。这里由一个西藏人,即一位错那宗本的代理人看管。他请我们进去,给我们盛了牛奶。喝奶时,他对我们讲述了有关他的职业和海关业务。那里共有两个海关。这个是西关。另一个海关即东关,地处达旺至错那正道上(指现成为错那通往达旺公路的主道)。从错那运货下去不上税,但运上来的东西,每件上税百分之十。由于商人多半是门巴人和不丹人,上的税多数是以物代款。大米是政府统购物。只能卖给卓竹巴(噶厦指定的大米代理商)。每个人还要缴半个章嘎的税,每头牲口一个章嘎。”
贝利所说的“海关”,西关在西藏与不丹交界处的勒。独立后的印度以不光彩的方式控制了主权国家不丹。不丹至今与中国不存在外交关系,双方也不通公路,南亚古老的贸易通道在1962年中印战争后沉寂。书中所述“东关”并不存在。贝利返回错那后,走了一条绕行浪坡峡谷的小道,即从肖(地名,现在是肖哨所)翻棒拉山口至达旺的扎西岗,后来被称为“贝利小道”。除贝利小道、错那经浪坡乡至达旺的大道外,勒布翻野狼沟顺娘姆江曲也有古道通往达旺。显然,众多的古道无法由一个“东关”扼守。错那宗南部是西藏的德让宗,德让宗外为传统边界所在。贝利书中杜撰“东关”,显然是为麦克马洪线找无中生有的说词。
错那经浪坡乡至达旺的大道即东章瀑布所在的浪坡峡谷,中方实控线内是格庆错至无名湖哨所的边防公路,道路平均海拔4500米,垭口海拔4930米。从无名湖哨所向西南步行约一小时,下降海拔约800米是桑多洛河谷半山腰的东旺哨所,山顶被印军占领,麦克马洪线就在眼前。
森木扎景区沟口的瀑布,下面岩石上有莲花生的“脚印”。
前段是保存完好的骡马道。
后段是稠密的原始森林。
野木耳
沟深处有一悬瀑,光线恰当的话,可见到一盏酥油灯亮起(图中心位置)。
不断上坡,到社让尚(地名,沟底右侧山脊凹口处),过麦拉山垭口,山下是不丹界内的库萨河谷。
折返,不远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