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米林县派镇经大渡卡、格嘎、直白、加拉、白马狗熊、翻海拔约3500米的西兴拉山至果登,由鲁古滑溜索过江至甘代,沿江东岸至墨脱前往南亚,是雅鲁藏布江峡谷中行走海拔最低的古道。最后一个取得“乌拉”走此路的外国人是英国植物猎人F·金敦·沃德(F·Kingdon
Ward)。1911-1950年间,他前后八次考对藏东南、滇西北、川西南考察。1950年金敦·沃德由错那入藏遭阻,后绕道察隅进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其提供“乌拉”差的是直白村藏妇卓玛青宗。1950年8月15日,卓玛青宗完差后返回直白村,在家中磨糌粑收工时,察隅大地震,卓玛青宗被地震引发的雪崩所埋,依靠雪水、糌粑维持,19天雪化后生还。卓玛青宗被埋雪中的第五天,金敦·沃德到达波易贡冰川,与《无护照西藏之旅》作者贝利走了相同的线路。卓玛青宗埋在雪中的第七天,格达活佛把新中国三点和平意见送到噶厦昌都总管拉鲁手中后,被英国驻昌都的无线电报务员福特杀害,一年多后,茶马古道边有了他的转世。格达活佛送给噶厦的信中内容是:
1、西藏必须承认其为中国的一部分。
2、西藏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的边境地区必须部署人民解放军。
3、西藏必须断绝同帝国主义国家的一切联系。
这封信现保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内。
1950年10月5日,昌都战役打响。此时,金敦·沃德完成了他在西藏的最后一次植物狩猎之旅,10天后回到印度提斯蒲尔。
察隅大地震当天,色拉寺派出“乌拉”差正赶往墨脱收税,大队人马在白马狗熊崖壁下过夜,被山上滚落的岩石砸死多人,仅两人生还,走了8天回到大渡卡。之后,除了猎人,不再有人走入这条神秘的峡谷。近半个世纪后,1998年由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赞助的中国科考队重新走进大峡谷,随行的美国人伊恩·贝克(Ian
Baker)是48年后唯一进入大峡谷的外国人。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之后的鲁古溜索不能使用,南岸古道有断点,已不能走通。本世纪开发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区公路以此古道为修筑基础,端点是南加帕瓦峰下的直白村。
1907年,金敦·沃德来到中国,在上海一所公立学校担任英语教师,期间看到约瑟夫·洛克发表在《国家与地理》上有关川西、滇西的文章和照片,他辞去了教职,自此改变了人生。1911年,他加入英国政府组织的中国长江上游动物学探险考察队。之后在川西、滇西北进行植物考察,取得丰硕的成果。1913年发现黄杯杜鹃,1914年发现缅甸报春花。1924年3月,金登·沃德和洛德·科德首次经亚东乃堆拉山口进入西藏,沿雅鲁藏布江到尼洋河边的塔巴则,发现了喜马拉雅绿绒蒿(藿香叶绿绒蒿),成为欧洲“喜马拉雅花园”中青藏高原植物的代表。金敦·沃德最大成就是发现并采集了一百多种杜鹃属植物。因此,1932年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授予他维多利亚荣誉勋章,1934年再次获得美国麻省园艺学会的乔治白金勋章。二战时,金登·沃德入伍,在英属印度丛林战术学校,教授“丛林生存技巧”,教案成为世界上最早的野战部队生存手册,中国电视观众熟悉的另一个英国特种兵退伍军人贝克就是金敦·沃德教案下成功的现代学生。战后,金登·沃德参与搜寻“驼峰航线”失事飞机,其中,意外发现了曼尼普尔百合。
金敦·沃德回国后写了十多本书,其中盛名的有《神秘的滇藏河流—横断山脉江河流域的人文与植被》、《蓝罂粟的故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之谜》。
最早详细的对雅鲁藏布江峡谷古道记录的是英国F·M·贝利所写的《无护照西藏之行》,书中这样写道:
1913年7月17日 加拉
海拔9300英尺
……
我们还要走四天才能到白马岗宗(白马狗熊)。虽不能说天天都一个样,但因为这个国家本身在不断便化着,也就是屡见不鲜的事物天天出现,特别是飞禽和蝴蝶。
我和摩斯赫德在米培下面看到的,被其敌手南迦巴瓦遮掩过半的雪峰,终于露出了它那雄伟的真容。它的名字叫加拉垒白。高达23460英尺。它本身算得上是世界高峰之一。但使人惊讶的是,离它仅十三英里处就是南迦巴瓦峰,高达25445英尺。藏布江就是从加拉垒白峰以下一万四千英尺处和南迦巴瓦以下一万六千英尺处流过。水力之大就像科罗拉多大峡谷里的科罗拉多河那样令人吃惊。
这里风景奇异,有各种各样的冰川,有些冰川上覆盖着泥石,有些是由不那么洁净的冰块组成。有一条小溪散发着硫磺味,水是从温泉里流出来的。不远处,磺泉和天然气从岩石里冒出来,四周积了一层硫磺。
一天晚上,摩斯赫德病倒了。晴空万里,山峰明显可见,我替他测量了方位。又一天晚上,我们在一块高大巉岩下的石洞里过夜。几百码外有一股大水向下流。空旷地里长着白色的野草莓、木莓和醋粟。还有红色的小无核葡萄,据说不能吃,但摩斯赫德照样吃。他的消化能力对于食物就像他的身体对于蚂蟥一样麻木不仁。什么野果都吃。
有些地方的路要从有凹口的原木上经过;有些地方的路根本无影无踪,因为夏天被水淹没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必须爬过石山,或者穿过丛林劈道而行。有一个地方,唯一的通道是隧道,通过时必须选准时间,快速穿行,因为河里不时涌出一股大浪冲入洞内,使之无法通行。
温度的变化也特别离奇。有一天,我在藏布江岸被风吹成的大雪堆旁边吃午饭。饭后爬到座落在一块大悬崖顶端的申格宗,太阳光线直射下来,又热得叫人难受。藏语“申格”是“狮子”的意识,据说在该宗陡直的墙壁上有狮子蹄印,后来被那些虔奉苯教的,或者胆小的香客用酥油给涂掉了。
1913年7月20日
申格宗 海拔8550英尺
道路坎坷,步履艰难,这使我们想起了则拉宗本说过的话。当峡谷变得越来越窄,象要封闭这条大江时,道路一天比一天坎坷难行。我们不断地唉声叹气,心里想要是在冬季流水小,水位低的的时候来旅行该多好啊!虽然相互间谁也没有表露出这一点,但心里都明白,我们永远不可能刚好沿江畔通过峡谷。路况一天不如一天。(注:贝利一行到白马狗熊因粮食等被珞巴人盗走,后沿原路折返。)
从申格宗到白马岗宗(旧称白马岗,旧西藏设宗,现称白马狗熊)最后一天的路程中,有一段四分之三英里的路实际上是在森林中穿行。钻出森林后,路又消失在河里。我们不得不在河床的巨砾上爬行了半英里长。沿河床过去,又有一陡峭的山嘴挡住了去路。我们又因此被迫爬到山咀上,进入森林,森林里其实并没有路,摩斯赫德留在河边搞测量。
路委实难走,高低不平而簇叶丛生,必须大量劈枝砍树才能通过。离开河后,我们在森林中走了五分之三英里,其间只是偶尔见到一条小河,但根本看不见藏布江。
后来我找到一条通往藏布江的小路,路的尽头看得见云雾般的溅散浪花。向下走半英里,坡度降低约四百英尺。我首先跨到一块高出水面约一百英尺的岩石上,江水在约五十码宽的沟壑里奔腾而过。我的左下方咆哮着打旋的急流,右下方江水猛然向下冲过岩石的突出部,在落差约三十英尺处飞溅起层层浪花,形成一朵水气云雾,高出瀑布顶端约二十英尺。后来,摩斯赫德到哪里时,看见一条彩虹。由于西藏人没有“彩虹”这个名称,我们就给这条瀑布起了各诨名叫“彩虹瀑布”。(注:贝利在1913年所拍的彩虹瀑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藏布巴东1号瀑布照片。1924年末,金登·沃德的雅鲁藏布江之行到此;1998年中科院考察队到此,将彩虹瀑布改名为藏布巴东1号瀑布,隐身瀑布现在叫绒扎瀑布。2005年,藏布巴东1号瀑布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瀑布第一名。)
我在岩石上拍了几张照片,然后爬下来,又在瀑布上方的河边拍了一张。苦力说,冬季香客就是沿着瀑布边缘的一条小路转经的,瀑布过后绕环形路爬上寺庙。夏季的小路被水淹没了,我迫不得已朝原路返回,上行一英里后,又踏上白马岗宗德征程。
1913年7月21日 白马岗宗
海拔8800英尺
当我到了一家院墙的墙角边时,一位妇女抬头看了我一眼。她看我不像中国人,尖叫了一声,跑进了屋。新来乍到就很不吉利。
小寺庙里有五个和尚,两个在坐禅。除了寺庙与和尚的住房外,有一间屋里住着哪位妇女及其丈夫。他们养着犏牛,即牦牛和普通牛的杂种。
……
看来,他们没有人能抽得出来支乌拉差。他们把我们的到来看成一间不受欢迎的事,甚至视为是随天花而来的“并发症”。但是我们还是决意在白马岗宗住上一两天,看是否可能找到通过峡谷的道路。
……
回程中,多吉(乌拉差使)对我诉说了白马岗宗冬季的凄凉景象:只有一个人留下来看管牦牛,两个和尚看守寺庙,其余人为了躲避深雪到工布去了。一年中最有生气的时候是香客朝圣之时。香客于三月十四日到来,十五日绕瀑布转经,十六日返回工布。
1950年察隅大地震后,白马岗宗不再有人居住,也不再有人来转经,加拉村后变成了无人区,白马岗宗有了一个新的地名——白马狗熊,这里已不属于人类世界,白马岗宗古道在记忆中淡忘,前往墨脱不得不翻四千米以上海拔的嘠隆拉、加兴拉、随拉、金珠拉山。白马岗宗古道能够到达之处是中国最美名山第一的南加帕瓦峰和它脚下六千多米深、中国最美大峡谷中的雅鲁藏布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