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东延的巴颜喀拉山脉,西北至东南走向横卧中国中西部,主峰巴颜喀拉山海拔5267米,是黄河与长江河源段的分水岭。其西接与可可西里山,东抵邛崃山,北坡为大陆性高原气候,多缓坦丘状高原,南坡多深切的峡谷。南坡自东向西为长江水系的岷江、大渡河、雅砻江源流,西路边茶除岷江水系的松茂古道、黑水道外,通过大渡河、雅江源流河谷进入西北部古代羌地草原。
古羌主要分布在巴颜喀拉山脉以北广袤的草原,分为东羌和西羌。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征羌,东羌被中原融合,西羌一部分迁徙至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成为婼羌部落。另一部分翻过巴颜喀拉山脉,通过长江水系上游支流的河谷,经川西民族走廊至雅鲁藏布江流域,成为发羌、唐牦等羌人部落,迁移中驻留在岷江流域的一部分古羌,为今日羌族来源之一。古羌甚至远足缅甸。甘、青至川西北的党项羌,在宋代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1227年与成吉思汗一起烟消云散。
上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藏彝走廊”,以藏语支和彝语支为主要语言的多民族交融地带,费孝通视古羌是“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他在《关于我国的民族识别问题》中述:“吐蕃势力进入藏彝走廊以后,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夷人、羌人与吐蕃发生了民族融合并产生今天的嘉绒藏族。”“可以说中华民族这个一体化中经常在发生混合、交杂的作用,没有哪一个民族在血统上可说是‘纯种’。”
与费孝通观点相反的是史学家任乃强,他在《羌族源流探索》中述:印度半岛是孕育黄色人种的胎盘,羌族的祖先是从缅甸等地沿横断山脉进入青藏高原的一支。这个迁徙的方向“藏彝走廊”相反,任乃强提出了“川西走廊”说。任乃强既是中国近代藏学奠基人和康区社会研究第一人,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学者。1929年在雅砻江边新龙县与土司之女罗哲情措结婚。
不管由北往南,还是自南向北,在长江上游支流源头的地理节点上,自然环境变化对羌夷融合的影响不可抗拒。这些节点上的河谷,有助于读懂西部民族人文变迁的脉络和茶马古道的形成。
长江水系·大渡河上游支流·大金川上游河谷构成的南北古道(一般认为脚木足河上游支流玛可河为大渡河正源,发源于果洛山南麓,隔分水岭的久治处黄河水系)
1、脚木足河上游右支:梭磨河谷·脚木足河谷,脚木足河-梭磨河-松岗镇-马尔康-刷经寺-壤口。
2、脚木足河上游左支:麻尔曲河谷·玛可河谷,阿曲-甲尔多-久治;麻尔曲右支阿柯河谷:亚尔堂-班玛。
3、大金川上游左支杜柯河:杜柯河谷,观音桥(绰斯甲)-壤塘-年龙-分水岭-班玛。
4、杜柯河上游左支:色尔曲河谷,翁达-色尔曲-色达-年龙--班玛。
5、大渡河上游支流:大金川河谷,丹巴-金川-观音桥。
6、大渡河上游支流:小金川河谷,小金川上游左支抚边河,抚边河谷。
长江水系·雅砻江上游支流·鲜水河上游河谷构成南北古道
1、鲜水河上游右支泥曲:泥曲河谷,炉霍-甘孜。
2、鲜水河上游左支达曲:达曲河谷,炉霍-四通达-达吉冷寺-色达(6983县道);及四通达-夺多-然充-石渠。
3、雅砻江上游支流:鲜水河河谷,雅江县-两河口-道孚县-炉霍。
游牧民族从北方宽阔的草原翻过巴颜喀拉山脉,挤入深切的峡谷。土地资源稀少,既不适合大片放牧,也不适合大片的耕种,文明的物理时间被扭曲、拉长。无法逾越的、半牧半耕方式被坚硬石头所包裹,碉楼把私有制垒到极致。“一旦逢遭灾荒,北方草原上的牧民就会成群结队,南下就食农区。当双方的经济和人口发展到一定程度,农牧矛盾就会尖锐起来,牧民成为当时生活在农区的人的严重威胁。”【注1】,碉楼无疑是对抗游牧流动的公有性最有效的堡垒。部落制演变为土司割据,是不能“促成中央集权政体的一个历史因素。长城表现了这一个历史过程。”【注2】。碉楼的建筑形式把长城的作用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出来,它既抗拒游牧流动的公有性,又无法摆脱非流动的农耕依赖土地的私有性,在纠结中展现了一个奇特的文明进程,茶叶在其中担当了融合“酶”的作用。
【注1、2】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