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2016-06-17 00:01:35)
标签:

滇藏古道

澜沧江

溜筒江

旅游

图片

分类: 风光摄影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赶马人双手合十,祷告一番,而后用绳索把马、货拴在筒瓦状的溜绑上,溜绑搭上溜索,向手心吹上一口气,双脚奋力一蹬,随惯性滑向对岸,双脚是否落地,听天由命。澜沧江因一条赌命溜索改名溜筒江,江边十五户人家的小村庄因此得名溜筒江村,它是滇藏北线古道必经的驿站。

    村中老人回忆:普渡桥(溜筒江索桥)没有建成以前,从溜索过江“每天有五百多匹马。村中除了女人务农外,所有男人分成三组,一组收过溜索的银子,一组进山砍竹子,一组剥篾条编溜索。先把三根拇指粗细的竹篾拧成篾绳,再由篾绳拧成手臂粗细的溜索,溜索再抹上酥油润滑。一根溜索通常只能用七天,一年要编五十多根溜索才能保证大批马帮过江······每匹马过溜索付30桑钦(藏币),上缴给德钦盐治局。溜筒江村的主要收入靠编溜索糊口,编一根竹篾溜索,盐治局给33个桑钦。拴马过溜时,有的马不听使唤,赶马人牵住马,往马耳朵里灌几颗石子,再揪住马耳朵,马疼痛难忍后束手就范。马匹溜过江后,对岸最少要有两个壮汉抓住马的四蹄,把马从溜绑挂钩上放下。马匹溜完后,开始溜货物。很重的货物必须分开打包后才能过溜。”【摘自新华社通讯稿】

    “溜筒锁钥”现存溜索墩和一块碑(上图)。直到1945年春,丽江商人赖耀彩和其他六个商号出资修建了铁索桥——普渡桥,即现在的溜筒江大桥的前身。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过溜筒江大桥,澜沧江西岸保留了一段约8公里的古道。因为地质原因,G214国道建在东岸,约8公里后过澜沧江大桥与西岸古道重叠,在西岸走10公里后,G214再次折返东岸。它的对面,G214国道在东岸保留了10公里不到的老G214国道,路宽与丙察线相当,为当年滇藏公路最凶险的一段。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古道所经塌方落石区。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悬崖上劈出的临江道,这段悬崖道有500多米长,澜沧江在此有很大的急弯。马帮在入口停住马队,走到悬崖道出口,确认对面没有马队经过,才可以放骡马通过。疏忽这个步骤,两支马帮在悬崖上相遇,意味着马匹较少的队伍必须将走上悬崖道的马和货全部推入澜沧江。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悬崖上凿出的山洞,距溜筒江村约5公里处。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架设的简易木桥。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去往盐井的下山道。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从澜沧江东岸G214国道远眺古盐井,为当今滇藏分界。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古道走江边台地上部,下部临江的土石路可行驶越野车,为一车宽的机耕道。沿此道直行,翻过念他翁山可至怒江边的察瓦龙。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茶马古道(八十三)滇藏锁钥·溜筒江古道
 
     澜沧江峡谷S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