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茶马古道(六十五)大渡河峡谷·川盐古道

(2016-05-09 01:19:28)
标签:

中国最美峡谷之一

大渡河道

川盐古道

旅游

图片

分类: 风光摄影

茶马古道(六十五)大渡河峡谷·川盐古道
 

 

 

 
茶马古道(六十五)大渡河峡谷·川盐古道
 

    在乐山市下辖的犍为县和金河口区以西,与甘洛、汉源交界之处,为大渡河下游深切峡谷,两岸绝壁千仞,峡谷底部几乎为河槽所占,最大谷深达2600米,西起汉源县乌斯河,东至乐山市金口河区,全长约26公里,在国家地理选美中名列最美峡谷第八。

    大渡河峡谷因建造水电站,使水位已上升了三十多米,但仍可端倪出媲美三峡的雄姿。峡谷的西部是大凉山彝区,遗憾的是乐山大佛的光芒,没有跨过这段凶险峡谷,毕摩和苏尼的图腾崇拜掌控了一切。至民国时期依旧停留在奴隶社会,与蜀地先进的封建经济长期碰撞,以抓汉人为奴,彝语中“朔shuo”(同蜀)意指汉人,又为奴隶之意。这种好逸恶劳的习俗延续了几百年,史称夷匪之地。西康建省前后,经邓秀廷武力清剿,才逐步纳入民国管辖。南丝绸之路也因此分成东西两道,西道称灵关道或旄牛道,因途径汉源(古代称旄牛)而得名,东道称五尺道。两道之间是淹没于崇山峻岭之间、进入大凉山的川盐古道。汉源称上口,至金水河称下口,为古代乐山至汉源最近的路线,也是川盐输入大凉山的主要通路。

    有详细文字记载的是尔尼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 1876-1930)第二次到到中国西部考察,1903年6月威尔逊从乐山沿大渡河边的古盐道,经峨眉、峨边至金口河大瓦山脚下的天池村。一路上他常见背盐包和砖茶的背夫,威尔逊秤了背夹上货物的重量,通常有200磅,重则达317磅(120公斤)。到7月初前往汉源,途径汉源县永利乡境内“营盘”的小村庄,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住的旅店是个很大的四合院,一条路穿过庭院,入夜后两边的门不能通过。这是我见过的旅店中最黑暗、最潮湿和最肮脏的一个。一支点燃的蜡烛仿佛把夜晚变得更黑,人们怎么能在这样的黑洞中生活呢,我无法理解。尽管他们看上去很肮脏,但看起来还是健康而强壮”。至本世纪初这里匪患也时有存在,成为四川省境内禁止外国人进入的地方,也是中国境内禁止外国人踏入的二条峡谷之一。 

 

 
茶马古道(六十五)大渡河峡谷·川盐古道
 

 

 

 
茶马古道(六十五)大渡河峡谷·川盐古道
 
 

 

 

茶马古道(六十五)大渡河峡谷·川盐古道
 

    峡谷山腰上有省道306线(金乌公路),因修建水电站而改道由新建的深溪沟大桥穿隧道而行,原来的公路已淹没在水中。峡谷南岸上有二战时修建的乐西公路。

 

 
茶马古道(六十五)大渡河峡谷·川盐古道
 

 

 

 
茶马古道(六十五)大渡河峡谷·川盐古道
 
 

 

 

茶马古道(六十五)大渡河峡谷·川盐古道

     峡谷两岸的瀑布

茶马古道(六十五)大渡河峡谷·川盐古道

    成昆铁路与峡谷伴随

(未建挡石涵道的一线天桥,图片来源网络)

 
 

 

 

茶马古道(六十五)大渡河峡谷·川盐古道
 
    建成挡石涵道的一线天桥,右边为通向山顶古路村的山路,为近年炸山开凿,山下至山顶垂直相对海拔过千米。古时山民攀树藤和天梯在狭窄的岩石肩上下。

 

 

茶马古道(六十五)大渡河峡谷·川盐古道
 

 

 

 
茶马古道(六十五)大渡河峡谷·川盐古道
 

     成昆铁路与伸入水中的公路,右侧示峡谷最窄处,江面宽度不足30米。

 

 
茶马古道(六十五)大渡河峡谷·川盐古道
 

 

 

 
茶马古道(六十五)大渡河峡谷·川盐古道
 
    已经荒废的乌斯河铁索桥,是川盐进入大凉山西部的必由之路。

 

 

茶马古道(六十五)大渡河峡谷·川盐古道
 

 

 

 
茶马古道(六十五)大渡河峡谷·川盐古道
 

    成昆铁路,是当时比肩人类登陆月球的三大壮举之一。

 

 
茶马古道(六十五)大渡河峡谷·川盐古道
 

 

 

 
茶马古道(六十五)大渡河峡谷·川盐古道
 

 

 

 
茶马古道(六十五)大渡河峡谷·川盐古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