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楼洞,地理坐标:N29°32′31.29″
E113°44′35.10″,位于湖北省赤壁市西南26公里外赵李桥镇以北4公里处,为闻名世界的“砖茶之乡”。唐代太和年间李昂钦赐“羊楼洞”地名,将芙蓉山区的“洞茶”列为贡品,羊楼洞开始对野生山茶人工培植。并将茶叶加工成青砖茶,又称“蒙古茶”、“洞砖”。这些青茶砖经大唐安西都护府翠叶城(现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销往西亚和欧洲,一斤茶叶可换一头羊,十斤可换一头牛。宋代起,两湖所产茶叶与蒙古、鞑靼、突厥人进行茶马交易,两千斤“洞茶”可换马五十匹。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朱元璋喜饮羊楼松峰茶,遂诏告天下“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朱元璋成为第一个推广绿茶的皇帝。
明永乐1403-1424年间,为了降低运费及便于长途运输,茶砖制作废弃了宋代以来用米浆将茶叶粘合成饼状的办法。采用茶叶拣筛、蒸汽加热、用脚踩制圆柱状“帽盒茶”。产于鄂南、湖南临湘等地的老青茶,汇集至羊楼洞加工后,使羊楼洞成为长江中游的“中国大茶市”。“洞茶”销往蒙古和俄罗斯,由此开启了北方万里茶道,这些茶叶由河西走廊、高昌,经天山北麓至恰克图(买卖城)进入俄罗斯;另一是经敦煌至伊犁、阿拉木图至中亚,再到欧洲各地。
因茶至祸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战乱使茶叶运输成本大大增加,晋商抛弃了原来欧亚茶路的起点——福建下梅村,移师羊楼洞。清末羊楼洞茶业发展至巅峰,在不到0.7平方公里内,有俄、英为外商,晋商、粤商、鄂商等开设200多家茶庄,80多家砖茶加工厂,人口达4万之多。
清乾隆年间(1736—1790年),对蒙贸易最大的晋商“大盛魁”,在羊楼洞开办“大玉川”茶庄(后改名“三玉川”),发明木架平压机和铁质轮旋手摇机制作砖茶,俗称“黑晋茶”。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羊楼洞用近代工业生产方式,做出了中国第一块机制青砖茶,制茶效率和规模得到大幅度提高。当时羊楼洞茶叶出口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茶叶交易税金占湖北全省总收入的40%。至1915年,羊楼洞茶园面积多达55.8万亩,占湖北茶园面积一半以上。1950年羊楼洞迎来世界上首届茶学专业(复旦大学茶学系)的毕业生,成为当今制茶科学上的顶尖专家。
威廉·乌克斯【美】在《茶叶全书》这样写道:“制造销往俄国的砖茶,在中国以羊楼洞及汉口为中心。”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中国茶叶进口国,在俄罗斯当时绘制的世界地图上,羊楼洞与汉口一样重要。二十世纪初西伯利亚大铁路贯通,改变了恰克图,也改变了晋商。很多年后,京广铁路离羊楼洞4公里外的赵李桥镇没有停下脚步,羊楼洞从此黯然神伤。北方万里茶道上,驼铃声不再响起。

羊楼洞现存有0.7平方公里面积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长约2200米的古街以青石铺设。运茶的“鸡公车(独轮车)”在石板上碾出深深的轮槽,见证了羊楼洞茶业的兴盛。


古街的一些临街店铺中,现在还保留着清末的店铺摆设。

羊楼洞最大的茶商“大昌川”,曾经是古镇中的最高建筑,现已坍塌。


机制青茶砖




机制茶砖第一号。


右侧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立的邮政局,通邮世界各地,1923年可向全世界发电报。









“鸡公车”碾出的深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