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鲁藏布江南岸有一条延伸至喜马拉雅山腹地的支流——萨迦冲曲,它的上游是由热曲、冲曲、达曲、雅隆臧布组成,雅隆臧布在旧时西藏被认为是雅鲁藏布江的源头。萨迦冲曲河谷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仅350毫米。在萨迦冲曲的下游是半耕半牧的河谷,上游是牧区。受农耕的影响,上游本是游牧帐篷的地方,变成了固定民居。这些藏族民居把游牧文化上升到新的高度,它的特色就是久瓦文化。

萨迦冲曲河谷中的民居。


著名的萨迦派寺庙——萨迦寺,位于萨迦冲曲上游众支流汇合之处。萨迦派是藏传佛教的一个教派,俗称“花教”,其信奉者的建筑墙体凃灰色。家族世代传承是萨迦派特点之一,不禁娶妻,但生子后不再近女·色。萨迦派上五祖无论在藏传佛教、乃至中国历史上都赫赫有名。公元1245年,崛起的蒙古要求西藏的归附,萨迦四祖萨班智达贡噶坚赞于1247年被召于凉州,萨班审时度势,联络西藏各部落归顺强大的蒙古,也使萨迦派成为元代时最强大的教派。
四祖的侄子,五祖八思巴洛追坚赞受元帝忽必烈重用,封为元朝“国师”,创建了蒙古文,蒙古接受藏传佛教替代了萨满教。后世萨迦法王在明代被永乐帝封为大乘法王。



寺庙门楣上的龙,代表了萨迦寺的身份,在藏传佛教的寺庙中并不多见。现在藏传佛教普及面较广的格鲁派(黄教),因禁止僧人娶妻,为解决寺院领·袖继承,从达·赖三世开始确立“转世”制度,三世达·赖圆寂时,格鲁派与其他教派(主要为宁玛派)之间的斗争激烈,明朝当时支持萨迦派。格鲁派为了扩张,争取蒙古支持,于公元1602年由西藏三大寺代表迎回历代藏族达·赖之外唯一的蒙古族转世灵童,达赖四世云丹嘉措奠定了藏区格鲁派的势力。



 |
 |
与其他藏族建筑不同的外墙色彩。白色代表和平、素色,红色代表权·力、荤色,分别代表农耕和游牧的色彩。灰色则介于二者之间,在佛教上显密共修。


没有缺失的白石文化。

鲜布,除了红色和白色,黄色代表皇·权。

萨迦民居建筑特色是墙头堆叠的“久瓦”,它指用牛粪做成的燃料。在拉萨市没有进入现代化改造前,附近的村庄把牛粪用骡马架子车拉到拉萨的大街上叫卖,如今“久瓦赛,久瓦赛······”的叫卖声已经消失。只在八廓街深处的甜茶馆、藏餐馆依旧使用。
特别是后藏,燃料都是干牛粪。藏民在家中用久瓦炉,出门时不带炉子,野外生火烧茶时,捡三个石头支起锅子或茶壶,在石头围起的中间放入久瓦燃烧,就是常见的“三石一顶锅”,游牧、朝圣都离不开它。久瓦是现代燃料不能取代的、深根在藏民婚嫁、丧葬、过年、乔迁、煨桑的吉祥物,它是生活和信仰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藏历岁末最后一天,男人们要背一大袋“久瓦”到离家很远的陡岩边,烧焦大年初一敬供的羊头。后藏地区藏历初一,鸡叫三遍时,藏民有取“四新”的民俗,“久瓦新”就是其中之一,用“切玛”(一种似糟粑的农具)在邻居家牛棚里取“佩喜”(新鲜牛粪),将“久瓦新”放进自家的牛棚。以示招财引福,防自然灾害。而邻居家则高呼“久瓦多”,以示财大气粗。
久瓦对于平原上的人来说,有些不可思议。但对那些生活在4000米海拔以上的人来说,灌木都难以见到,也没有其他的燃料来源,久瓦是低温环境中保持生命体温的唯一来源。在现代文明眼中为那些臭不可闻的动物粪便,在高原创造出至今无法超越的、简单且清洁的自然循环,它虽然有最丑陋的客观,但拥有最纯洁的主观,是久瓦文化的根本之美。

墙头堆叠的出各种形状的久瓦,摆出各种图案,高高的久瓦墙显示出财富,更显示一种民俗文化。

在藏历九月底之前,藏民准备大量的久瓦砖块,用来准备围砌越冬的畜圈。越冬后,这些久瓦被慢慢消耗,直至天气转暖,牛羊出圈。


圆形久瓦一般放在墙头。做久瓦时下层先用干羊粪铺一层,使久瓦易于干燥,也不易结在地面。


在浪孔曲河谷的久瓦堆。

游牧中使用的干羊粪作燃料烧制酥油茶,还有必不可少的手摇风囊。

奶粉、茶叶、糖和盐、全装在手工编织的包包里。一袋奶粉替代了笨重的酥油茶桶,现代文明使游牧变得轻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