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秋那桶翻过碧罗雪山至茨中,澜沧江边耸立着一座1921年建成的法式教堂,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教堂建筑,2006年被纳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深藏在澜沧江峡谷中的茨中教堂,曾经是“云南铎区”主教礼堂,也是云南历史第一座完小小学的诞生地。茨中教堂是西方文化通过南亚大陆向西藏进行宗教影响的前沿跳板,19世纪中叶开始拓展,至西藏理塘,与当地喇嘛教发生冲突,维西事件后退至左贡盐井。
天主教对这一地区的亲睐,源自中世纪一个古老传说:葡萄牙国王曼奴埃尔一世的教母在1165年收到自称为基督教国王“长老约翰(Pretre
Jean)”的一封信,长老约翰统治着伊斯兰帝国以东“三个印度及从巴别塔到圣托玛斯墓之间辽阔的地区”。从此,喜马拉雅山东北的“长老约翰王国”成为欧洲基督教的梦中乌托邦。之后,马可波罗开始了他的东方之行。17世纪初,天主教开始真正踏足这一地区。工业革命后,西方经过战火洗礼,重回东方乌托邦,有了詹姆斯·希尔顿笔下《消失的地平线》中的原型地——“香格里拉”。









西方圣主站在东方莲花之上,两个世界的精神在物理世界中并不存在的卷草纹间碰撞。这是曼奴埃尔一世梦中期待的东方瓷器造型。



当年传教士从欧洲带来一棵桉树,一棵月桂树,种在教堂边两棵树至今已近百年。


法国传教士带来“玫瑰蜜”的葡萄,以及葡萄酒的酿酒技术。据介绍这个品种在法国本土已绝迹。

法国神父和他的摄影作品,可惜这些珍贵的照片没有档案(资料馆中旧照片翻拍)。


法国神父还是一位优秀的户外运动专家。

后院有两座并排的坟墓,右侧为法国传教士伍许冬神父,于1920年新建教堂完工前一年去世。左侧无名墓穴埋葬的是瑞士传教士于伯良。




神父拍摄的丙中洛重丁教堂。

二战期间,神父与飞虎队的合影。



茨中的地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它的上游除梅里峡谷外,多为干热河谷,少森林,多灌木。在茨中,树木郁郁葱葱,水稻取代了青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