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2014-12-09 17:24:01)
标签:

北纬30°

绩溪

徽杭古道

旅游

图片

分类: 风光摄影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在1922年以前,安徽几乎不存在公路,与文明连接的是它著名的十一条古道。古代杭州和徽州两埠为两省重要的城市,皖南物产多汇集徽州盆地,徽州则以杭州为出口,而两地间层峦叠嶂,交通困难,从北至南有三条徽州与浙江间的古道。

    上为陆上古道:徽杭古道,是由杭州-余杭-临安-于潜-昌化-歙县,在昌化以后徽杭古道分成两个分叉,一是经昱岭关至徽州府(今歙县),1922年在杭徽古道的基础上始建杭徽公路,路程215公里。另一是现存的从歙县-绩溪-绩溪县伏岭镇鱼川村-穿越逍遥谷经黄茅培-下、上雪堂-蓝天凹-浙江省临安市马啸乡浙基田-傍水而行至清凉峰镇,与徽杭古道复合。
    中为水上古道: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称徽杭水道。

    下为陆上古道:徽开古道(从徽州-浙江开化,即现在户外徒步的白际线)。

    绩溪在古代充当贸易重镇的角色,从富春江上溯新安江可行舟至绩溪,宋明时期,绩溪登源河是最上端的水陆码头,因此有“无徽不成市、无绩不成街”之说。人们通过徽杭古道贩运盐、茶叶、山货、布匹等,始于唐代的徽杭古道(省际古道)是与丝绸之路(国际古道)、茶马古道(国际古道)并驾齐驱的三大中国古道之一。

    徽杭古道绩溪叉道是徽州人尤其是绩溪人通往沪、杭的捷径,而不必绕道昱岭关,多走近百余里的路程。近代安徽,在1933年筑成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修造苏浙皖三省联络公路,至1936年修建有十一条干线、六十条支线,共计10360公里的公路。但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阻止日本侵略,国·民·政·府彻底地破坏了安徽公路。直至民国,徽州古代驿道承担着维持交通联络和物资运输主要作用。至19世纪中叶,新中国工业化革·命后,古道才逐渐失去其在交通中的主要位置。现代交通的快捷让人们遗忘了道路崎岖的徽杭古道绩溪叉道,使逍遥谷岭脚至黄茅培的石板古道保存完好,这段古道成为工业化革命后,农耕文明的幸存者。

    从徽杭古道走出的,不仅有影响近代中国的胡·适,也有影响近代经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他在官和商间游刃有余的经营方法,以经济套取权·利,以权·利转化经济,是中国最早的封建·资·本·主·义模式。至现代,也一直影响着这个国家。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绩溪徽杭古道进入逍遥谷前,有多个山间小盆地,古道将各小盆地连接起来。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远处的峡谷,就是逍遥谷,它是徽杭古道绩溪叉道的入口之一。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08'37.83",东经118°45'23.74",徽杭古道入口,廊亭匾牌书:径通江浙。廊亭建于1995年,现翻新。原桥是建于清末的一座石拱桥,赋名“江南第一桥”,又称岩口桥。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逍遥谷风帆石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江南第一关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位于北纬30°08'30.41",东经118°46'00.47"的江南第一关,海拔424米,是徽杭古道重要关隘。关门上置数条条形巨石,西面刻“江南第一关”,东刻“徽杭锁钥”。“江南第一关”来由一说为明代兵部尚书、抗倭名臣胡宗宪所题;另说太平天国李世贤在1861年经此,以险而命。从山下古道起点至此,约1400多石阶。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紧靠关口依山建有拱形石亭,沿口刻有“履险如夷”,紧挨的是“二程”庙,其实是很小的石拱门造型。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离施茶亭不远处,有石刻记古道小史:“宋宝佑间(1253—1257),大石门胡旦随山势凿石为磴,凡五里余,以便行旅。”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临山险峻之处,很多石阶是在整块岩石上开凿出来。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傍山的部分古道,有些基础靠大量的垒石构筑,垒砌落差大的地方可达数米,工程量远非一般。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古道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建成水库后,古道被抬高海拔后的简易道。也是整个徽杭古道最窄的地方。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古代从岩口亭到黄茅培,每五里路设一亭。共建了岩口亭、施茶亭、一得亭三个茶亭,三古亭均已毁,现为新建。一得亭离黄茅培尚有一段距离,位于水库前。原有古道在此段的一部分已经被水淹没。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水库大坝前的徽杭古道遗迹,道路是在大块的岩石上凿成的石阶,向水库下方延伸。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黄茅培村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进入黄茅培村前的古道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在黄茅培村“古道”上废弃的面包车。

     至黄茅培以后的路已经不再是石板路,原来的古道已经成为机耕道。车辆可从另一端的逍遥村直接进入,成为景区后,车辆被禁止通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黄茅培村段的“古道”上的摩托车。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徽杭古道其实并非眼前一条道路,与逍遥谷并行的障山大峡谷也是其中一条支线。从黄茅培有古道支线与障山大峡谷相通,光滑的石头台阶印证这些支路的年代。障山大峡谷是古代吴越的天然分界线,也是与太湖水系的分界。从障山大峡谷前行,也可与逍遥谷的古道汇合。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从黄茅培村通向障山大峡谷的古道。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黄茅培村位于山坳中,溪水的两边平缓坡地上有着一小片农田,维系着村庄不多的人口。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村中的燃料是取自山上的柴火。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即便是现代,深居大山古道深处的村庄,一些生活用品也须靠人挑肩扛。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此处废弃的房子后面向右的道为去往障山大峡谷的古道。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与徽杭古道并行的古道支径,现仍被当地村民沿用。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过此便桥向回走,则可到达障山大峡谷,约有5小时的路程(如无专业导航,切勿擅自行走,特别是雾天,极易迷路)。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清凉桥边废弃的采矿作业区。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在逍遥谷的清凉桥,位于:北纬30°08'36.66",东经118°48'38.16"处,徽杭古道开始折返方向进入海拔爬升,经下雪堂、上雪堂至蓝天凹,为徽杭古道的最高处,海拔为1050米,它也是一个分水岭。这段道路并不难走,为一定坡度的机耕道。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北纬30°:农耕文明的幸存·徽杭古道(二十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