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古运河上曾经最重要的枢纽——长安闸在现代运河改道后逐渐消失了它的作用。长安闸起着调节太湖水系与钱塘江水系水位落差的重要水利、航道设施,长安塘与古代杭州最早的运河上塘河相连接,沟通了京杭运河与钱塘江水系的航道。上塘河最早由秦始皇开凿,秦代作陵水道,俗称秦河。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进行了拓宽和疏浚,为江南运河的南端。宋代称浙西运河,走上塘,经临平终于柳浦(古地名),大概位于杭州市江干区南星桥闸口一带,由于钱塘江北岸的向南推移,龙山河的疏凿,京杭大运河的南端不同时代有所变迁。上塘河在钱江的另一出口在盐官镇,因观钱江潮而闻名。
在张士诚没有开凿中线运河前,上塘河曾是进出杭州唯一的通道,唐宋时期,长安是京杭古运河上的重镇。长安闸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为宋代江南运河三大闸之一。到元代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向西位移重建了新坝,即现在的长安坝,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0°27'19.24",东经120°26'48.66"。元代中线运河开凿后,上塘河成为江南运河的支线,逐渐走弱。

位于上塘河上的虹桥,桥栏石有精美的石雕。







古代船只过长安坝的情形。通过绞盘置力,控制船只滑过倾斜的水坝,翻越1.5-2米落差的两个不同水系。古代长安闸包含有两种不同的航行方式,一是通过闸门次第启闭实现通航的长安闸,二是以人力拖船翻越堰坝的长安坝。第一种闸通的方式,在明代以前已废弃,但长安坝一直沿用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长安闸存在的另一个原因是苏州平望至杭州的地形,海拔不断上升,如无钱塘江水补济,船只无法到达杭州;但没有长安闸,来自钱塘江的水,一夜跑进太湖水域。长安坝的作用显而易见。
当代江南运河在钱塘江的出口位于杭州市江干区三堡船闸。新安江、富春江水电站没有落成前,相对盐官镇上游的三堡船闸与太湖水系的落差最高可达4米以上。












位于上塘河边的长安镇古街。





几十年前的面店还能见到。

保存完好的古民居。


弄口石门后的石头门杈,如果估计没有错误,应该是明代遗留。当时正值倭寇侵扰之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