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G205国道,行车走过徽州区所在地——岩寺镇,必经一塔。它是徽州最高的砖塔:文峰塔,又称岩寺塔。前方直线距离7公里处,为黄山山脉南麓边缘,是黄山最南端的潜口镇,耸立着另一座砖塔:下尖塔。两塔镇守皖南徽州盆地中心腰线上。文峰塔位于北边天目山山脉北部边缘。在这条边缘线上,自东向西有:头部的歙县(古徽州府)、中部的岩寺镇(现黄山市徽州区)、尾段休宁县。古时徽州,又称新安,作为新安江的北源,是浙江省最早雌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当时新安含徽、严两州,严州现归属浙江杭州,徽州则划入了安徽。地貌决定了古徽州的主要交通形式,盆地内河流均发源于西北部黄山山脉、东北部天目山脉、东南部白际山脉三部分,大部分汇入新安江,现代新安江下游水库的建立,使水系交通减弱。在古代新安江无疑是文化、商贸的主要通道之一,因此创造了中国四大古船——徽船,浙江(吴越)对徽州的影响显而易见,古徽州的主要城镇均沿天目山山脉边缘而建。

A:下尖塔位置,B:文峰塔位置。两塔直线距离约7公里,道路里程7.2千米,各位于盆地南北边缘。两塔为同一年建造。
徽州盆地为南北约8公里,东西约40公里的狭长盆地,走向偏北,其延伸线与纬线夹角约30°,西部向下拖了一个弯弯的尾巴,是现今黄山市及黄山区的行政所在地:屯溪(黄山风景区在其北约80公里)。盆地形状似一条跨龙门的锦鲤,而龙门的双柱恰好是双塔的位置,两塔南北两端遥首相望。这个盆地上有徽州古城(歙县)、棠樾牌坊群、许国牌坊、呈坎古村、唐模古村、众多古民宅等古迹,孕育了光彩夺目的徽文化,并通过山岳丘陵间的峡谷向四周辐射延伸。
群山环抱之下徽州盆地不易受外界侵扰,冲积盆地形成的土壤富含营养,使农业丰饶,如世外桃源。同时文化在这里汇集,使古徽州成为区域文化、商贸的中心,造就了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的(藏学、敦煌学、徽学)徽学。这些在陆地辐射状的古道、成为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又一重要的文化古道。至今,徽州仍保留有十余条古道(部分损毁),较著名的有:
徽安古道:自徽州府城至安庆府,约210公里,古代徽州官道之一。现存徽安古道大洪岭段。
徽池古道:自徽州府城至池州,约200公里,现存与石台仙寓山段与徽安古道有重复。
徽浮古道:自徽州府城至江西浮梁县,约200公里,古代徽州官道之一。此路大部分路段为慈张公路所利用,休宁县城至渔亭28公里,蓝渡桥南沿横江至岩脚段古道尚存,路宽7.5尺,路中石板路面宽1.2尺。
徽泾古道:自徽州府城至泾县,全程94公里。歙绩段30公里,道路平坦,路宽6至9尺,为慈张公路所用。现存遗在起始点在泾县的三溪到黄村三十多公里。
徽开古道:自徽州府城至浙江省开化县。现大部分为芜屯公路所利用。屯溪至开化段为石板路面,休宁白际乡尚存部分古道遗存。
徽宁古道:自徽州府城至宁国县,古代设有驿铺,为徽州官道之一,现大部为慈张公路所用。目前古道遗存是从旌德县白地镇高甲村旌旗厂上行5里路,有遗迹“五里洞”凉亭。
徽青古道:自徽州府城至青阳县,多为石板道,石面光滑,路宽3至6尺。现存歙县许村至谭家桥。
徽婺古道:自徽州府城至婺源县,又称徽赣古道,古时婺源由此道经休宁,前往屯溪进行茶叶、盐、布匹农、土产等的商贸。现瑶溪至五城段石板古道尚存,婺源有部分古道仍有断续保存。
徽饶古道:自徽州府城至饶州府,始建于唐代,全程约15公里,沿途翻越断崖峭壁,崇山峻岭。
徽杭古道:自徽州至杭州古道,古代徽州官道之一,位于绩溪县伏岭乡东部,现遗迹起始段为绩溪县鱼川往至浙江临安方向。古道有江南第一关的隘口,海拔424米,为明胡宗宪所取,红顶商人胡雪岩早年在此道谋生。古道途径清凉峰,为浙西第一高峰,海拔1787.4米。徽杭古道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全程约15公里。
随着平原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文·革后文化意·识的缺失,现代建筑不断覆盖古民宅建筑直至消失。徽州盆地由于地理地貌的阻隔,在上世纪70年代前高速公路未覆盖前,水路交通的中断及盘山公路的崎岖,使群山环抱中的徽州盆地及各峡谷延伸带的古徽州建筑的生命得到了延缓,阻碍了后工业文明的侵蚀,原生态的文化得到相应的延续,并成为草根百姓可以寻根的地方。



文峰塔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由明正德甲戌进士、贵州右参政郑双溪倡建,民间捐资白银四万余两建造,至完工整整用了15年。古代档案记载建造目的:丰乐溪水顺流东注,非此不足以障也。以凤山台为砚,以文峰塔为笔,象征吾镇水口之高雅。它不是一座佛塔,而是一座文化之塔,乃古代少有、以宣扬人文精神的纪念性建筑。
文峰塔塔高46.2米(二十五仞),八面七层,塔基直径约8米,逐层略内收。第七层外挑,使上层檐水直滴至地,避免积水剥蚀。塔内有砖阶盘旋而上,每层皆有佛龛、金匾。清末塔檐被焚,1914年塔顶遭雷击损毁,现仅存珠墩以下砖砌塔身。
在文峰塔的东北方,紧靠天目山山脉边缘的西于山上有一座更古老的四面实心砖塔——长庆寺塔,它建于宋代,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者相距约8公里,不过它是一座佛塔。

潜口是黄山南麓的起始,是古时徽州进入黄山的要道之一。潜口原清代建筑“水香园”于咸丰年间(1851-1861年)毁于兵火,原地仅存下尖塔和一个牌坊古迹。著名的潜口古民宅,并非原地建筑,是因拆迁保护,于1984年从徽州潜日、许村近11座明代建筑中合并在一起的保护性“原拆原建”,同时从徽州盆地各处百座明代建筑中移建了部分亭台楼阁,成为今日的潜口风景区。应该说是对徽州盆地的明代建筑做了集合归类保护。现为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下尖塔位于徽州潜口村南。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塔七层八面、高60米,底基层直径10.4米,逐层缩小,到顶层直径7.2米,形如立锥体,俗称“潜口锥”。塔下部两层为空心结构,第一层四面砌须弥座,墙上绘有佛像,第二层壁间嵌砖雕媚匾,向上五层为实心。塔顶为葫芦穹顶,但塔檐及顶部现已毁。




一层砖砌穹顶。





徽州古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她具有时间洗刷下的内敛、婉约、柔蜜、清秀的沧桑之美;有朱熹:“自处超然处·人靄然无事·澄然霉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洒脱在世外桃源的哲理之美。难怪汤显祖说:“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