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2014-02-23 23:50:28)
标签:

杂谷脑河

甘堡藏寨

边茶古道

旅游

图片

分类: 人文摄影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甘堡是嘉绒藏族的寨名,意为山坡上的百户村落。七世纪初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嘉绒地区为吐蕃统一,派蕃将任各地首领。唐贞观年松赞干布扩张羌人所在杂谷脑甘堡等区域,羌人部落卷入其中,蕃汉相争中,游走边缘,史说“两面羌”。后吐蕃内乱,蕃人驻留与羌人融合。从雅鲁藏布江下游至川西峡谷,民族分布相互交错。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政府依据斯大林的民族划分理论,经过近四十年的识别工作,把这些群体分别划入五十六个民族中,至今尚余80多万人口族群属未定,他们彼此之间是在语言、生活习俗有明显差异的族群或亚族群。

    唐代松州下辖了一百多个羁縻州,涵盖川西北青海、甘肃南部,岷江上游是最重要的茶马古道,向西北是川甘青道,西南是虹桥边茶古道。至宋代,边茶仍经由岷江上游往川西北,再经青海汇入唐蕃古道输入西藏。“三脑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上松潘”,是边茶古道最好的写照。

    元代起的甘堡为杂谷脑土司属地,设五屯守备,计有上孟屯、下孟屯、杂谷屯、九子屯、甘堡屯,四土(梭磨土司、松岗土司、卓克基土司、党坝土司)、除九子屯实为羌族外,余为嘉绒藏族,旧史中有“羌为百姓,番为土官”之说。1752年乾隆二次金川之役后实施改土归流,废十八土司世袭,为屯兵制,五屯为平定杂谷土司苍旺后后所设。屯兵寨每户屯兵一名,屯兵有战既兵,无战既农。集权之后,边茶贸易进入兴盛期。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甘堡藏寨的古建筑在5·12地震几乎毁损殆尽,仅在靠山腰地震遗迹处之后保留了几户没有完全损毁的建筑。甘堡藏寨有嘉绒藏寨的一些建筑特征,但与30公里外的桃坪羌寨类似,一些没有倒塌或修复的古民居中表现更为明显。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灾后重建的碉楼

    在杂谷脑河半耕半牧地区,不同的民族,而有着类似的建筑形态。一块块石头垒砌的碉楼,林立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如一幅漫长厚重的画卷。一个个独立的碉楼与自然屏障合在一起时,不难发现,它是耸立在中国西部的另一种“长城”。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泰山石敢当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杂谷脑河谷中的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茶马古道(108)杂谷脑河谷·甘堡藏寨

 

    杂谷脑河谷

 

    本文2016年12月15日重新编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