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瓦切塔林的擦擦

(2013-08-16 08:22:56)
标签:

红原

瓦切塔林

擦擦

宗教信物

旅游

分类: 人文摄影

瓦切塔林的擦擦
 

    擦擦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宗·教信物,最早从古印度石板塔腹内置放圣·物的风俗演变而来,以凹型模具填入湿泥等材质,压制脱范而成。擦擦自吐蕃时代传入西藏后,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演变,在10世纪后成为一种较系统的宗·教信物形式在藏区大规模盛行,并开始摆脱早期印度式风格。约在13世纪,擦擦开始走向本土化、民族化的进程,逐渐形成了藏文化的风格特征,并在各大寺院和民间普遍流传,随着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传入北京、杭州等地。藏民把他们的虔诚和才智都倾注到擦擦的制作中,态度严肃认真,视同神·圣,绝无敷衍应付之作。故擦擦虽小,但造型严谨、刻画微妙,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文艺术品。至上世纪,国外开始收藏擦擦,导致藏区大量的历史早期擦擦流失。有关擦擦还是让活佛来宣讲。

                                        《活·佛·谈擦擦》

  雄踞于我国西南边陲的西藏,从七世纪初佛·教开始传播以来,正如《恶趣续论》(黑·教·教史)和《宅建显论》中所记述的那样,为了报答自己的上师、父母及亲友的恩德,形成了将他们的骨头、头发烧成粉末与土混合制成泥擦的习俗。特别是十一世纪中叶佛教后弘期开始以后,把按照佛塔与佛像的形状制做的泥擦藏入大佛塔中的习俗盛行开来。

    在各教派年代久远的佛塔及遗址中,可以找到许多造型为佛像或佛塔的泥擦。那些笃信·佛·教者十分珍视它们,遂形成了将其供奉在自己家中或经堂里作为依怙之圣物的习俗。目前,这类泥擦巳十分稀少,而且即使寻得一、二,对于它们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究竟包含有哪位大师的头发与骨灰等一系列细致的问题,均难以证实。

  从特征明显的泥擦来看,阿底峡制作的泥擦上边留有姆指与食指的印迹,其背后尚有梵文三行有余;还有通达五明之学的大译师班智达米顿制作的释迦牟尼泥擦,系头顶上悬挂彩带,左右两耳上方各有一朵四瓣花,其质地与陶器相仿。这些泥擦大者高一拃有余,小的约五指宽;尊者宗喀巴制作的名阿丹玛的泥擦,形如佛塔,大小如姆指,下边写有藏文正楷“阿”字,极易辨认。

  除此以外,尚有第五世、七世达·赖·喇·嘛;第五世、六世、九世班禅大师的泥擦,其中一些具有明显的标记:图章,一些则无。就历代遗存之泥擦而言,对于清晰地认识与研究它们所反映的佛教观念与形态;佛教与西藏文化发展的关系;以及西藏铁器制做工艺水平等诸多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从事西藏文化艺术研究的专家刘栋同志,就其手中的泥擦研究结论之所得,介绍并将展出。 
                                              西藏大学教授

                        东嘎·洛桑赤列

                     一九九六年八月五日

【注:东嘎·洛桑赤列大·活·佛(1927-1997】。著名藏学学者,国家级专家,西藏大学教授,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一九二七年生于西藏工布地区,七岁被认定为札西曲林寺活佛转·世·灵·童,23岁考取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拉然巴格西”,28岁考取密宗“昂然巴格西”学位。为海内外最知名的藏学家。

    制作擦擦通常先制作模具,藏族称为“擦什贡”,模具材质一般为铜、铁、陶、木等。首先是制作“雕母”,即制作与擦擦图像完全一样的原型镌刻品,再用此雕母翻砂制作出与其凹凸完全相反的一件或若干件模具。模具做成后就可以用来压制擦擦了。在制作时,将软泥填入模具中压成泥胚,晾干后取出即可。造型大致有两种:一是塔形,其上有佛像及各种变相;二是砖形,印有佛像和经咒。单模具制作的擦擦呈浮雕形制,双模具制作的则为圆雕。上图为单模塔形泥擦

    制作擦擦的泥质也有很多讲究,最常见的是普通的泥土,稍好一点的则用红土、阿嘎土、炼泥或掺有香灰、纸浆的泥土制成,有些甚至在泥土里掺进金、银、珍珠、玛瑙、珊瑚等的粉末,以示贵重,这些都统称为“泥擦”。另一种是用藏药和泥土混和或用多种纯名贵的藏药炮制而成的“药擦”。此外,有用圆寂的高僧、活佛或已故家属的骨灰掺入泥土制成的“骨擦”,以及将以盐巴、藏红花等珍贵药品进行脱水处理出的圆寂大师的体液混合泥土制成的“布擦”(“布”在藏语中意为法体)。 

    制成后的擦擦,须经过开光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擦擦”。开·光仪式须按照严格的宗教仪式进行,须经过上师灌·顶、闭关的喇嘛,在执事喇·嘛的共同主持下完成密·宗法事活动。开光后的擦擦可以直接供奉在神殿、寺庙里,置入佛像体内、佛塔中央,堆放在马尼堆、佛龛、佛坛上或大路中央、交叉路口,享受朝圣者的香火和顶礼膜拜。有的擦擦被信徒随身携带,充当护身符。
 

 

 
瓦切塔林的擦擦
 

 

 

 
瓦切塔林的擦擦
 

 

 

 
瓦切塔林的擦擦
 

   在瓦切塔林前,边上正在建造一幢楼房,见藏民拌土,以为是在造房。进入塔区,方才知是拌擦擦的红土,瓦切并没有红土,应该是从较远的地方运来。

 
瓦切塔林的擦擦
 

     先将泥块剁细。

 

 
瓦切塔林的擦擦
 

    润湿,打压,增加密度。

 

 
瓦切塔林的擦擦
 

    先加工成与成型擦擦体量相当的泥团,在铜制“擦什贡”表面用牙刷抹上一层酥油,将泥团置入慢慢挤压,然后脱模而成。

 
瓦切塔林的擦擦
 

    脱模后排列整齐,晾干,等待法师开光。

 

 
瓦切塔林的擦擦
 

 

 

 
瓦切塔林的擦擦
 

    满地是擦擦,藏民们要赶在雪顿节前办完法事。

 

 
瓦切塔林的擦擦
  

 

 

 
瓦切塔林的擦擦
  

 

 

 
瓦切塔林的擦擦
 

     巨大的转经筒

 

 
瓦切塔林的擦擦
 

     最大的一个转经筒有二层楼高。转经筒身系木制。

 

 
瓦切塔林的擦擦
  

 

 

 
瓦切塔林的擦擦
 

     在扎尕那知子村,始终没有能弄清那些小房子里装的是何物。至瓦切塔林,顿然开悟。

 

 
瓦切塔林的擦擦
 

 

 

 
瓦切塔林的擦擦
 

    在瓦切塔林的中心部位,造有很多各年代早的小房子,小房子为牧民家族所盖。小房子中置满了擦擦。稍大的小房子里面装有上万的擦擦。左上角为砖型擦擦。这是瓦切塔林作为宗教场所与其他庙宇建筑之间最大的区别,这些小房子位于塔区的中央,而白塔则建在四周。

 

 
瓦切塔林的擦擦
 

 

 

 
瓦切塔林的擦擦
 

    年代久远的小房子,屋面已经铺满泥土,上面开满了各种野花。

 

 
瓦切塔林的擦擦
 

    从每个小房子中拉出经幡,向四周广布,寓意祈福。有些屋面破损,后加盖了石棉波形瓦,墙体也用预制水泥砖加固。在拍摄过程中,有几户牧民正在为自己家族盖小房子,由于语言沟通问题,始终没有清楚它的藏语正式名称(禁忌:不能拍摄造房的牧民,特别是盖屋顶的时候!不能触摸这些擦擦)。

 

 
瓦切塔林的擦擦
 

 

 

 
瓦切塔林的擦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