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公里,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完整地保存了苗族原生态文化,是领略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及民俗的首选之地。谓:观西江看天下苗寨。
西江苗族穿长袍,包头巾头帕,着黑色或靛蓝色底的服装,上装多刺绣。在苗族分支系“黑苗”中“长裙苗”,“蛊”之风俗及传说来源于“黑苗”,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江年轻苗女头戴鲜艳的红花,银饰多,美丽动人。中国是苗族的发祥地,至今仍是大部分苗族同胞居住的国家。据1990年7月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苗族共有7398035人,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自治区的高山地带。在中国境外,苗族人口约有100余万,主要分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圭亚那(法属)等国家。在越南,大部分苗族自称“蒙”Hmongb,只有一小部分自称“那苗”。据越南1991年的资料,在越苗族有50余万人。东南亚地区的苗族世代以刀耕火种(又称斯维顿Swidden),游耕游居为主,流动很大,没有固定耕地,大面积种植罂粟,经常进行周期性的迁移。越南、老挝、泰国和缅甸的苗族虽有一些水田,但主要还是以刀耕火种的方式种植旱地作物。因土地瘠薄,地力易于耕尽,加之不施肥,耕种两三年之后,他们就另辟新地,只要耕地远离村寨,就进行迁移。苗族大多是不断地向前迁徒,但有时也回过头来重新耕种原来抛弃的山地,经过几年休耕,土壤肥力便有了一定的恢复。
明清时,将苗族分为生苗和熟苗,所谓“生苗”是指未服从朝廷的苗族,而“熟苗”是指服从朝廷的苗族。为了隔离生苗和熟苗,防止生苗造事,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由明朝朝廷拨款四万两白银修建了苗疆长城,北起湘西古丈县的旦武营,南到贵州铜仁的黄会营,全长190公里,多修建在陡峭的山脊上,边墙沿途,筑碉建卡,掘壕设卡;此后清朝朝庭有多次复修,将苗疆禁锢如铁桶一般。苗族动荡迁移的历史和犹太民族有相似之处。






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民居建筑的主要样式之一,位于我国云南、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大部处于热带雨林和亚热带雨林。主要用木材搭成简易小楼式建筑。《旧唐书》中:“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干栏式民居特点之一是上层居人,下层为牲畜或杂物间;特点之二是“火塘”,一般位于房子中央,是平时生活起居的重要场所。使用干栏式民居建筑方式主要有:傣族、侗族、景颇族、哈尼族、布依族、佧佤族、苗族、瑶族、壮族等。干栏式建筑又分为高干栏和低干栏,傣族、侗族多使用高干栏。西江苗寨建筑既有高、低的干栏式房屋,形式丰富,又有吊脚楼和干栏式建筑合二为一的形态。





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干栏式房屋筑于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历经风雨,苗族同胞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西江苗寨上游地区开垦了大片的梯田,有浓郁的田园风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