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四时卧、起时间的“早”和“晚”

(2013-03-19 20:44:32)
标签:

睡眠时间

太阳钟

日入而息

标准卧起

养生保健

健康

浅谈四时卧、起时间的“早”和“晚”

张广修  张同远

关键词:睡眠,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标准卧起,太阳钟

 

《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对于四时卧、起时间的“早”和“晚”,作了明确的规定,云:“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经文所说的“早”和“晚”,具体时间是如何界定的?什么样叫“早”?什么样叫“晚”?至今,笔者没有见到过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有一次,笔者和一个朋友谈及此事,他解释说:“早卧”就是早点睡觉;“早起”就是早点起身。我当时付之一笑,这不是等于不说的废话吗?他说:“你看如何解释?”我说:“《内经》所规定的这个卧、起规律,涉及到睡眠科学、历法科学中的许多内容,要想把经文的‘早’、‘晚’两字理解透彻,首先要把这两门知识弄懂弄通。”

 

一、睡眠的定义、意义

高等脊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的、自发的、可逆的静息状态,叫“睡眠”[1]

 “睡眠”为现代词语,古时“睡”与“眠”为两个词。《说文》:“睡,坐寐也。”又:“寐,卧也。”说明 身子躺下或趴下叫“卧”,“睡”则是以坐代卧的一种形式,相当于平常所说的“打盹”、“打瞌睡”。《内经》中无“睡”字,“眠”字出现过3次。从《灵枢•营卫生会》、《病传》、《口问》、《淫邪发梦》、《水胀》、《邪客》、《大惑论》,以及《素问•上古天真论》等篇中可以看出,在《内经》中,“瞑”、“卧”、“眠”、“居”为同义词,指睡眠;而“起”、“寤”、“醒”为同义词,指睡眠之后的清醒状态。

人在睡眠时,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意识暂时中断,脑力和体力都可得到良好的休息和恢复。如果睡眠不好,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一般人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等重要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将受到一定影响,成为许多疾病的诱因[1]。有关研究证实:接近80多种疾病的发生与长期失眠有关,在影响人类寿命的7种因素中,睡眠不佳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1]。因此,保持健康良好的睡眠,对于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健康良好”的睡眠,要在两个方面达标:一是数量达标,睡眠时间要足;二是质量达标,睡眠程度要熟。睡眠的数量和质量,常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一个睡眠质量不佳,难以入睡或睡后即醒的人,很难保证睡眠数量能够达标;一个失眠而睡眠时间不足的人,根本无睡眠质量可言。因此,必须数质兼顾,其效方佳,但失其一,则必影响到养生效果。

二、睡眠时间的选择

《灵枢•阴阳系日月》说:“日为阳,月为阴。”《灵枢•卫气行》说:“阳主昼,阴主夜。” 可知:太阳为阳,有太阳照耀的白昼为阳;月亮为阴,月亮显现的黑夜为阴。日月升降不息,昼夜循环不止。

《灵枢•口问》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说明人们的睡眠起居,是以太阳出没为依据、成规律的:当太阳下山而阳尽阴盛时,人们就目瞑休息而睡眠了;当太阳出来而阳盛阴尽时,人们则醒寤过来而开始一天的活动劳作。

东汉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个民谣后世称作《击壤歌》,被称作中国歌曲之祖。其歌词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哥词大意是:太平盛世,人们安康,太阳出来开始去干活,太阳落山时回家休息,通过日间干活,开凿井泉而有水饮,耕种田地而有饭吃,这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啊。这样的闲适安康生活,是我们自己通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得来的,帝王的力量对我们来说能有什么作用呢?

将《灵枢•口问》与《击壤歌》联系起来读一下,不能发现:《灵枢•口问》所说的“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句,是对《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机理的解释,意思是说:“日出”后“阴气尽而阳气盛”,所以“寤”而“作”;“日入”后“阳气尽,阴气盛”,所以“目瞑”而“息”。

《内经》把人的“目瞑”即睡眠时间规定在夜晚,有着极其深刻的科学内涵:

(一)夜晚黑暗,有利于褪黑素的分泌,提高睡眠质量。有关研究证实[2] [3]:在人体头部的百会穴之下,双眉之间,印堂穴之后的深处,位于间脑脑前丘和丘脑之间,有一个长5~8mm,宽3~5mm,重120~200mg的灰红色椭圆形小体,解剖学称之为松果体。松果体在夜晚黑暗的条件下,能分泌一种褪黑激素,而且越是黑暗,其分泌量越多。褪黑激素能诱导人的自然睡眠,通过调节自然睡眠而克服睡眠障碍,从而提高睡眠质量。

(二)夜晚较白天相对安静,有利于宁神入睡。《素问·五癃津液别》说:“耳为之听”;《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说明人们闻声听音,是由耳朵将声音传入心内,由心产生感知的。由于“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故人在入睡之时,各种声响进入人体后,都可直接扰乱人的心神,干扰人的睡眠,甚者把人从睡梦中噪醒。

《礼记·乐记》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白天的自然界,人们奔忙劳作,鸟兽纷纷活动,宇宙间动象显然,各种声响混杂,对于人的睡眠必不可免地产生严重干扰。而当入夜以后,人们归家休息,动物归宿入巢,较之白天,相对较为安静,心神少受干扰,有利于安然入睡。

另外,现代科学研究认为[4]:在日落之后到日出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植物未经阳光照射,仍在吸氧呼碳,此时空气中的碳气含量较浓。同时雾气弥散,雾粒里含有大量污染物质和致病微生物。所以,这段时间,不宜作室外活动,只宜室内休息,这段时间,为休息睡眠的最佳时间。从这个规律看,《内经》作者把睡眠时间定在夜晚,不但能保证安静入睡,还有利于避污从洁,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关于白天和黑夜的界定

从历法学看,一年之中,只有春分和秋分两天是昼夜时间相等的,其余时间,都是昼夜时间长短不齐的。尤其在夏、冬两季,昼夜时间差别更大,夏时昼长夜短,冬时夜长昼短。

《灵枢•卫气行》说:“日有长短,、、、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意思是说,不论日长日短,有一个划分昼夜的固定标准:一律“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也就是说,以“夜尽”“平旦”之时,为一日的开始。以理类推,而以日尽黄昏之时,为一夜的开始。这样,不论四时昼夜时间长短的差别有多大,而日与夜的起止标准是不变的。

在此提请读者注意:“平旦”,指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这段时间,就是通常所说的黎明之时。有人把平旦解释为清晨的3~5时,似不正确,这个3~5时在夏季可以称作平旦,若在冬季,还属于深夜。同样道理,“黄昏”指日落以后到天还没有完全黑透这段时间,同样不能以钟表时间为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跟随太阳,它休息我也休息,天黑归家,烧晚饭,吃晚饭,饭后拾掇拾掇,及时入睡;它活动我也活动,“平旦”起身,开始一天的各种活动,睡眠数量就算达标了,至于睡了多少小时,由太阳决定,自己完全不必考虑。

四、卧、起时间“早”、“晚”的真正含义

在明确了睡眠时间必须在夜晚,以及白天和夜晚时间的界定以后,对于“早”“晚”两个字的含义,就昭然若揭了。

从历法看,一年之中,唯有春分、秋分两天,日夜时间相等。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规律看,这两天,晚上18点钟开始休息,继以睡眠;早上6点钟开始起身,继以劳作。这是最为标准的、不迟不早的卧、起时间,笔者将其称作“标准卧起”。

冬至那天,白天时间最短,以后逐渐延长;夏至那天,白天时间最长,以后逐渐缩短。从这个规律可以看出,一年之中,除了春分、秋分两天是“标准卧起”外,其他时候都是“不标准卧起”。这种“不标准卧起”与“标准卧起”相比,其卧和起的时间不是偏早,就是偏晚。

在明白了这个原理以后,再来复读一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相关原文,就比较地容易理解了。

(一)“春三月,、、、夜卧早起”: “春三月”是白天时间由短往长的过度时期,尤其春时的第三个月,春分已过,白天时间长于晚夜时间。白天时间延长,过了18点钟天才黑,人才休息卧眠,与“标准卧起”相比,入睡时间明显偏晚,故称“夜卧”。《广雅》:“夜,暮也”;《论衡·明雩》:“暮者,晚也”;《广雅》:“迟,晚也”。可知“夜”即“晚”,“夜卧”即“晚卧”,即迟一点入睡。

同样道理,由于此时夜间时间较短,不到6点钟天就亮了,就得起身了。与“标准卧起”相比,起身时间明显早了一些,故称“早起”。

(二)“夏三月,、、、夜卧早起”:“夜卧”即“晚卧”。夏时尤其夏至节前后,一般于5时之前天就亮了,直到19点以后天才黑。与“标准卧起”相比,入睡时间迟了不少,所以叫“夜卧”。而在早晨,5点钟之前就得起身了,所以叫“早起”。

(三) “秋三月,、、、早卧早起”:经文原文是这样的:“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释义:

1、这段经文,是作者立足于秋分时节而言的。句中“容”字,指天地的容貌、状态,而“平”字则有四种含义:①指昼夜时间平均而不过长不过短。②指气温程度平和而不过寒不过热。③指多种作物成熟而长势平定。④指:天气高爽而清朗明净,地气清肃而水澈透明,风声劲急而收敛万物,宇宙间天容地貌、人、畜、事物呈现一派平和、平安之象。

2前经述及,人的作息规律以及相应的睡眠规律是与太阳同步的,秋时作息同样如此。站在“容平”角度看,秋时的作息时间,不迟不早,昼夜平均,因而是最为典型的“标准卧起”。按照这个规律来说,秋时睡眠,要不迟不早,才为正好。

3、但是,由于秋气性凉属阴而损阳,具有“刑”杀的特点而损伤人体的神气,因此,《内经》在保持“与太阳同步”而睡眠时间不变的原则下,将睡眠的形式进行巧妙调整,即“与鸡俱兴”地稍早一点入睡而收敛神气,再稍早一点起身而振奋阳气。这样,就能将秋凉、秋“刑 ”对于机体的干扰减至最小,使神气得敛,正气充足,与宇宙间的秋气保持在平和、平衡状态了。这种早睡早起的秋睡习惯,古来人民颇多遵循。有诗为证:

宋•刘翰《立秋》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叶月明中。”诗中“乳鸦”指当年出生的、刚学会飞翔的小乌鸦,乳鸦归巢时即天还没有黑透时,诗人就入睡了,而月亮尚明、天没亮透时,就已起身了。

(四)“冬三月,、、、早卧晚起”:对于“早卧晚起”句,也要联系语言环境进行理解。经文原文是这样的:“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释义:

1、冬时三个月,白天时间短,夜晚时间长。尤其冬至那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约于早晨7时天才亮,下午到17时天就黑了。冬时的睡眠时间与“标准卧起”相比,未到18时就睡了,所以称作“早卧”;过了6时才起身,所以称作“晚起”。

2、冬时三月,天气寒冷,天地气机,隐匿“闭藏”。人与天地相应,“去寒就温”为养生关键。因此,此时人的睡眠,还可在“早卧晚起”的基础上灵活变通,再适当多睡一会,等到太阳出来、“日光”普照后再起身,这样通过“就温”而“去寒”,就对健康更为有益了。

总结言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跟随太阳而作息,是天然的“太阳钟”规律,这个规律作用于人体后,就成了人类固有的作息规律、睡眠规律、生理活动规律。只要按此规律而睡眠居起,就能把机体的生理活动维持在最佳的规律状态,就对健康有益了。因此,夏时夜短睡亦短,冬时夜长睡亦长,由于是符合天然的“太阳钟”规律的,所以都是对健康有益的。如果夏时夜短,我偏偏睡得长一些;冬天夜长,我偏偏睡得短一些,我来胜天,与“太阳钟”对着干,那样的结果,《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早已作出警戒:“逆之则伤”身,不久即将发为“重病”。

参考文献:

[1] 睡眠:http://baike.baidu.com/view/48319.htm 百度百科

[2]松果体:http://baike.baidu.com/view/106649.htm 百度百科

[3] 褪黑激素:http://baike.baidu.com/view/1415134.htm  百度百科

[4]植物白天放氧气晚上吸氧气比率是多少:http://iask.sina.com.cn/b/1952138.html  2005-07-29 23:08

 

声明

转载此文必须注明:张广修 张同远:“浅谈四时卧、起时间的‘早’和‘晚’”,见: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050699844

 

张广修医师简介

张广修,著名中医实践家,从医近50年,收古今医药精华,除世人难愈顽疾,对于内科、男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的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积累了独到的成功经验。

张广修,著名中医理论家,发表中医论文近40篇,撰写中医专蓍10多部,揭《内经》中未揭之秘,正历代诸家之误,为改造、发展、完善、统一中医学说,增添了思路,拓宽了视野,创新了局面,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医学史意义,必将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中国新医学的创立,产生深远的有益影响。

张广修医师的新老患者,张广修著作的新老读者,张广修医师的新老网友、博友,都是张广修的良朋益友。在此,愿和广大朋友一道,携手并肩,共创更加健康、更加美好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