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练习概要
注:因文章作者不详,无法奉上,请见谅.
福建鹤拳与其他福建南少林拳法一样,以「三战」为基本功的组合训练,拳谚有称:「三战为万法之始,入门之基」。所谓「三战」,意即头正、身正、步正。通过「三战」的练习,达到动作的规范。
鹤拳古谱说:「教徒之法必以三战为先,端正为务,然後练其手足相应,两骨出力一气串出,此「沉」一字也。「沉」乃是三骨串插推叫身力,呼吸出势,威如虎,非人可比也。」
「三战」动作简单,内容则至精至微,包含著鹤拳的技、理、法,为不可或缺的一个功力训练组合。先师时时告诫我们说:「练拳三战起,三战练到死。」、「三战比起什麼补品都要补,只要练好三战,百病不侵,益寿延年。」
「鹤拳理法述要」说:「练拳要先知理法,初用功以轻柔为主,呼吸清徐,意气下沉,步马宽柔,腰腿灵活,肩沉肘坠,池吞田吐。次则舒背运气,神静志闲,关节柔绵,丹田充实,浮沉伸缩得宜,宽紧缓急相应」。
练习三战要求做到:
一) 头项提正、贯串呼应:练拳时,头项要挺拔起来,头用意向上顶,下颏内收,头顶好像戴上一顶石帽子。头项能够挺拔起来,就有上下相引之力,没有头项的挺拔,上下力就无法连通贯串。「挺拔」并不是随便抬抬头、拧拧颈,「挺拔」在意不在动作形态,拳经有谓:「是以头顶出力,能静不能动,如戴千斤之势」。头项挺拔,「脑後大拇筋与诸龙骨串落,腰中尽尾骨,与腿头足掌心相呼相应」,这样,就有上下相引力。当然,头为一身之主,它是整个身体的「首领」,也就是由头领起全身上下之力。除了头足相叫应外,掌心与丹田、胁腹,拇指与背、腰、腿,尾指与头顶、腰足等等也要有互相呼应之意,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全身练成一块」的「整体力」。
二) 沉肩坠肘、紧守心胸:头项挺拔,双肩自然放松沉落,有挑千斤重担之意,两肘下坠内夹,腋下不可夹死,肘尖不可贴胁,应有一个拳头大的空间,以利劲力能来能去,出入自然舒适。胸部放松,胸部肌肉一紧张,气必上浮。沉肩守胸,可增大肺活量,挺胸挤背必得其反。
三) 两手昭阳、吞吐节力: 双手沉肩、坠肘、坐腕成「昭阳手」,分成三节,肩至肘为内节(根节),肘关节为中节,腕关节为尾节,要做到内节如铁一般坚实,与肩身成一整体;中节吞坠,尾节如胶如漆,灵活多变。双手来去出力发劲,出手时吐气(吐),收手时吸气(吞),一吞一吐互相配合无间,坚持「中门不让,子午不离」。练习时与肩、头、背、胯、膝要贯串一气,互相呼应,如有橡筋互相牵引、拉扯,吞肩坐节(坠肘),发胛力,劲达指尖。出手时节中随身与胯同向,不可缩入开出,手节对膝,承接全身各处之力。
四)前三後七、不丁不八:三战的基本功训练,以「不丁不八」三战马为主。鹤拳马步要求「四点金落地」,双脚十指抓紧地面,而膝头则灵活机动微微上提,步法视势变而动,如水无定势,进退如在烂泥中走动,脚掌与腿、胯、腰、肩配合,上沉下顶,与头项联成一个整体,做到「全身发力齐动」。进退时不可贪前失後,脚掌心与手掌心要互相叫应贯连。身势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沉中有浮,浮中有沉。做到拳经说的「步步接身势而出,战出指定无响步之声」、「前足作後足,後足作前足,进退必当头脑、肩背、腰中、臀内一齐,平直不可反出曲入」。
五) 呼吸注气、丹田发劲:鹤拳的呼吸以自然舒适为合,吞吸吐呼,它的呼吸声由丹田发出,如果声由咽喉出,声音松散,必定是「中气受郁,五肢不能接续」,也即是说未能做到气沉丹田,挺拔叫应。如果头项提正,胸部舒展,中气畅顺,丹田气满,则能提肠束气,就能以内劲发出。
三战的头、身、手、脚四种力势的吞吐浮沉训练,紧密配合著呼吸发劲、进退步法、劲力来去、上下贯串、手脚协调,它概括了鹤拳的技、理、法。三战易学难精,必须信心、苦心加恒心毅力,论年不论月,要练到手脚协调叫应,上下贯串和顺,配合呼吸发劲,做到「身动如山飞,气胀似海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