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潮汕武术的流派与发展
---陈佩强
潮汕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有籍可考者始于元代。
明、清时期,潮汕武术门派流传地区有揭阳、惠来、普宁、潮阳、潮安、兴宁、梅县、丰顺等地,影响最大的当推洪、刘、祭、李、莫、南枝等六大流派。后来又在这六大流派的基础上繁生出几十种拳种。在潮汕方言中,拳也称为教,如流传
于潮阳、揭阳、陆丰
、普宁等地的朱家教、刘家教、李家教等。南枝拳与曾家拳揉合的猛虎出山洞拳、螳螂拳、猴拳,普宁云落一带的五梅拳、五爪拳,揭阳白塔、霖磐一带的半枝拳,流传于梅县、五华等地的高鼻赖的十八虎桩棍,流传于揭阳、潮阳、普宁、惠来一带的南枝拳,刘氏拳、厚枷拳、李家教、朱家教的落地槌,潮安、兴宁、梅县一带的连城拳、刘凤山拳、软势拳(又叫徐城派)等均受到潮汕武术的影响演变而来的。其中以南枝和高鼻赖的十八虎橇棍最有名气,故民间曾流传有“好手南枝师,好槌高鼻赖”的赞语。
二十一世纪初叶,潮汕地区民间掀起学武的热潮,各地普遍成立拳社。如地1923年成立的精武会汕头分会是潮汕地区影响最大的武术团会。该会以“团结四方,振兴中华,破除樊篱,揉合众家之长”为宗旨,提倡尚武精神,洗刷“东亚病夫”之耻辱。
不久,潮南三江发生水灾,为筹集赈灾款额,精武会汕头分会倡议举行武术演,邀请上海精武总会“易筋神枝”熊长卿、教练吴立彪、张快夫等武林高手来汕头表演武功,并传授武术套路,此次演所得款额全产捐献给湖南三江灾区。这一义举,既提高汕头的知名度,同时又进一步推动潮汕武术运动的向前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倡导全国健身活动,弘扬中华武术。然而在“文革”期间,武术被当作“封、资、修、流毒加以查禁,各地武协相继关闭。直至1973年以后,全国武术界才有复苏之态。汕头市武术界抓住有利时机,倡议并举行“少年武术表演赛”,受到武术界和武术爱好者的好评。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武打片《少林寺》的上映,全国各地又掀起了学武的热潮,外出习武者也日益增多。在这大好形势下,汕头市武术协会又重新成立了,各地区、县也相继成立各种武术辅导站(馆),从而促进了潮汕武术的普及和提高,尤其是目前,潮汕民间武术活动颇为活跃,体现在各地创办的各种武术学校,教授各种拳艺,使潮汕武术呈现繁荣的局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