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交流之——明明德与仁

(2017-01-15 01:44:43)
分类: 文华--谈见闻杂谈
读书交流之——明明德与仁

读书交流心得之——明明德与仁

仁字,以前已经讨论过了!仁者、二人为仁,仁、就是研究两个人、或者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学问,这两个人一出来、一对比、一推让,就产生了礼,一切的是、非、善、恶、无明等由此产生!之所以产生这么多扯蛋的仁、义、礼、智、信等是非东西,主要是从人的本体的心性衍生出来的!所以你文章后面讲的是对的,这个“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包括但不仅仅是儒家)讲这个“心”就很麻烦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凡夫众生之心都是充满贪、嗔、痴的、有所偏执的、顽固我慢的欲望之心!所以你说你的心,我说我的心,其实都是非心和非非心!
南怀瑾老师曾经讲述过:这里面存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人性的问题——我们的老祖宗在两三千年以前,已经在研究人性问题了,一个人,天生下来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古人已经研究得很彻底了。譬如老子、孔子、孟子、释迦牟尼佛、还有西方的宗教包括耶稣基督、天主教等这些古人,差不多都是讲人性本来都是善,只是后来的人搞坏了!同西方宗教一样,人——包括男的女的,生来本来是很善的,只是后来被那个什么“苹果”啊“蛇”啊等搞坏了的!中国的上古也是很早就在研究这个问题了,可是有一派的研究主张,人生来本是恶的,善的只是生下来后受到后天的教育把他(她)转变过来的。墨子的思想主张,人性既不善也不恶,人生下来本来就像一张白纸,没有善也没有恶的。只是受到后天人文教育的影响,把白的染成了黑的、将不善不恶的变成了有善有恶的。这些都是后天人为造成的!——详细请读南师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与墨子》
至于后来的孔子之后的儒家思想,其实都不是孔子本人的思想!包括《大学》《伦语》等等都是孔子的学子学孙们按照他们对孔子的理解和回忆创作的!
大学讲“明明德”,要明这个德,必须要“格物致知”!所谓格物致知,就是要格开一切的物欲,返观回照,照见自己的本性——也就是禅宗讲的本来面目,才能觅见那个本德!格物致知,就是格去心中的物欲,达致本性得到的那个“知”,这是落实到实际修证的功夫!就像禅宗神秀讲的偈字:身是菩提树下,心似明镜台,常常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大师讲的这个偈子是渐修的法门!这些道理,南老师的书上都有讲的!可惜你们没有好好去读,却在随意按照自己的妄想心去发挥,这样下去,何时能“照见自己的本心本性”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