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华--谈见闻杂谈 |

【随学分享】丙申岁孟秋夜
南师《原本大学微言》中说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以“大道”或道,才是首纲!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上,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道”字,也可说是大学之道的“大道”!所以南师给《大学》之学定分四纲为: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史上记载孔子曾三次问“道”于老子,故此,“道”才是儒学的最高首纲!
至善就是大同境界,是身心修养到极至后返恭为民、为天下众生义利鞠躬尽瘁,普利、恒顺大众的大成境界!
不管是春秋战国时的道、儒、墨三家,还是隋唐后的儒、释、道三家,其学问的本质都是在追寻生命的本源!这个南师在书中是经常讲到的,我们之前也已经探讨过!
止于至善、等同于佛家所讲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乘菩萨心!
我理解的“大同”不是这样!就如庄子坐忘所说: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这是一门孔门的儒家继承于老庄的内养(内明)实修功夫!不是空口说白话!这个道理我读中学时就懂了!
“志于道,据于德”,我的理解就是:修行、读书求学问先要上求于了道和见道、明道,下行则是以道驾御德,仍至于仁义 礼 智信等!道为体为本,德为用为表!
伏羲画八卦,一画分天地!
后世从此就都困在这天地之间起而论道了!
在天地未分之前,宇宙、生命,还有上上古的人类的认知能力,那又是一个什么状态?这是非常值得行者们一同参究的!
这就是所谓的:形而上之!是从学问上探索“道体”的路径!
道为上,器为下!
南老师一直提倡读经,就是那种古代蒙学那种大声朗诵,摇头晃脑的读那种!我这几天早上一直这样“玩”,读孔子的“大学”,很有意思!以前都是在读佛经,现在读儒学的“大学”,另一番兴趣!若然如南师所言:如此读去,日久自然开悟!岂不美哉!
我是难得清闲,只为消磨时间寻书为伍,游于书海、与道相戏!
微信上的朋友在水一方问我:此壶嘴,好看,如凤凰,身如龙身纹,又如凤凰,很美,究竟怎么用语言说出来?没有一个定格,只能是自己感受到了其“有”其“无”了,道也是如此吗?
我答复:这个您要问壶,您问问壶这是也不是“道”啊!
在水一方 :看之有,看之无,我看有,你看无,我吾我心,我知其中!
外行看是好看,我看是中国远祖文明史!
我回复:道感是以心交心,六耳不传,此心不相应,纵使言语道断不明其心!若问:壶能交心否?答曰:壶能相应时,即是交心时!
朋友 北京罗浩:@在水一方 依我之见,“中“实际上是指自己的内心(我在许多先秦著作中找到这个例子)。自己内心的心理活动能做到不过不及,则外发的行为自然“不勉而中“。如此运用,即谓之“庸“。这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含义。 如能完全了解掌推自己的“中“,就是“忠“,而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矣。即俗语所言,“合作共嬴“! 我觉得,以此为钥匙,去读《中》,《大》,则明矣。
我近日读《朱子语类》,深感到,我们误解了朱子,朱子也误导了我们(此南公早有论说)。以至“忠”,“格“,“物“等的概念,夹杂不清。殆害无穷,使我们夫子心法千年不彰。 幸好有南公,幸好有佛学!
我:@北京罗浩 中既是平和又是内外融和的一种境界,从内养散发于外用!赞成您的意见! 据于道 游于德 以此为纲就容易理解夫子之道了! 南师非常反对朱子更改孟子《大学》的原文次序!就像现在的人反对索达吉堪布变更《法华经》一样!并且批评一向倡导尊师重道的朱子不尊重先贤智慧!——详细大家可看南怀瑾老师的著述《原本大学微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