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一谈语文中的借景抒情

(2025-09-10 07:33:51)
在语文学习中,“借景抒情” 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技巧,简单说就是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它的妙处在于不直接喊出 “我高兴”“我难过”,而是让读者从眼前的景色里,慢慢品出藏在文字背后的喜怒哀乐,就像咱们生活中看到晚霞会想起故乡,看到落叶会感叹时光,景物成了情感的 “传声筒”。
比如,同样是写月亮,李白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借皎洁的月光,把浓浓的思乡情托了出来 —— 月亮越亮,越反衬出他乡的孤独,思乡就越真切。而苏轼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则借高悬的明月,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月亮成了连接思念与哲思的纽带。
再看朱自清的《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满篇都是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可字里行间藏着的,是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对生命活力的赞美。这里的花啊、草啊,都成了喜悦的 “代言人”。
反过来,当人心情不好时,景物也会染上愁绪。马致远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没有一句直接说 “我孤独”,但枯萎的藤蔓、黄昏的乌鸦、萧瑟的西风,这些凄清的景物叠在一起,浓浓的漂泊之苦就扑面而来了。这就是景物和情感的 “同频共振”。
借景抒情的关键,是 “景” 与 “情” 的融合。不是随便写个景就行,得让景物的特点和情感的基调相匹配 —— 开心时,可能是 “晴空万里”“鸟语花香”;悲伤时,可能是 “阴雨绵绵”“落叶萧萧”。这种 “藏情于景” 的写法,比直白的抒情更含蓄、更有回味,就像一杯淡茶,初尝是茶味,细品才觉出其中的甘醇,这也是语文文字魅力的重要体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