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永川老师对常态课的解读说起---白龙
(2022-10-21 14:45:45)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教育教学 |
白
前几天我们在学校接受了邀请的专家培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永川老师讲的有关常态课的有关问题。我想到自己的平时上课和听课。下来翻开自己一沓沓厚厚的教案和听课记录本,在我们学校的这几年里教案已经写过了三轮,听课记录共记下120多节课。细细的看看自己三四年的教案,品读了听课随笔所记下的这100多节课的所想所思,心中反而多了一份沉重。
新课改推进多年了,但在许多学校,普通教师的常态课堂仍然离新课标要求相距甚远。回想了自己对授课老师的观察与交流,发现很多教师的思想观念中并没有真正认同新课改,总觉得新课标是一种理想。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新课标不过是讲公开课或评优课才要求有的“花架子”,常态课堂不可能做到,课堂教学质量还得靠传统的讲授法才能实现,所以,自己的教学实际没有多大关系。表现在常态课上,许多教师甚至是青年教师放不下权威,丢不掉满堂灌,把学生抛入厚厚的“优化”教辅资料中,由此带来的是学生严重的两极分化。跟得上教师节奏的学生与老师问答互动,以烘托课堂教学气氛;跟不上教师讲的或听烦的学生则表现茫然,流露出强烈的厌倦情绪。
我们常态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思考之后,我认为可能是这样的原因吧,一是教师本身对常态课的教学产生职业倦怠。在目前应试体制下为保证升学率,学校不断给任课教师增加课时,很多学校把学生自习课分到学科,责任到人,名为任课教师辅导,实为教师用来讲解试题或考试。很多教师一方面疲于应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觉得课堂上对学生有讲不完的内容,唯恐哪一点讲不到而导致学生不会。因此,在我们的常态课堂上经常会看到教师成了忙碌的精美幻灯片的“播映员”,学生则成了看客。久而久之,很多教师不仅产生明显的职业倦怠,而且感觉新课程与自己无关,内心深处产生与新课改抵触情绪。二是对常态课的关注不够。迎接各种检查,参加各种会议等占用很多学校管理者大量的精力,致使领导没有时间进课堂,把常态教学的管理重担全部压在教科研主任的肩上。
另外,认为落实新课标就必须抓骨干教师培养,以骨干教师的典型带动来促进普通教师的成长。加上素质优、悟性好的教师对课改的理解学得快、改得快,在各种评优课中能为学校增添光彩,于是校领导的关注就集中到少数教师身上,举全校之力打造教师,促使其早日成为学校的“品牌”或“名片”,这样一来,各种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学校内外各种奖励的机会,参加公开课及优质课的机会自然而然地都落到了这少数人身上。校长们往往也更愿意听优秀教师准备好的课,更习惯于把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加以复制而很少能静下心来对普通教师的常态课加以细致地剖析和指导,普通教师由此产生心理落差,面对课改他们感觉迷茫而又无所适从。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首先希望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把研究的眼光聚焦课堂,关注普通教师的常态课。在深度教研中体悟、反思、求变,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动性,以促进常态课堂质的变化。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不仅仅备教材知识点的把握,更应关注常态课的问题设计;既要重视学生尝试过程中的点拔引导,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能力,这样研磨出来的常态课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才有意义。
把所有学校与教师的每节常态课质量提高,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教学真正的落到实处。